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管晏列传》写了两个春秋时期的著名宰相——管仲与晏婴的故事。初读的时候,还以为司马迁将管仲与晏婴合传是因为二人皆是有功于齐的名相,后细细品味,方悟出司马迁之深意。  相似文献   

2.
《前线》2013,(6):1-1
近日,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专门邀请“我的梦·中国梦”百姓宣讲团的6位普通百姓,诠释他们心中的“中国梦”。自今年4月,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组建“我的梦·中国梦”百姓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以来,目前已在全市宣讲上百场,场场掌声不断。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百姓宣讲员的追梦故事何以在受众中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因为他们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亲历亲为的故事,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热切期盼和为之奋斗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之《泰州学案》中有一段总括性评语,学术界引用频繁但不深究内中丰富的哲学史内涵。这段评语,点明了泰州学派的平民化、禅学化、异端化这三个特征,是既使阳明心学得以广泛流传,而又渐失其传的真实原因所在,也是泰州学派崛起于晚明的缘由。对《明儒学案》的研究不应再停留在粗线条的轮廓描述上,而应当深入到各个学案中去,这会有助于黄宗羲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上学期末,一同事一天之内写完了全班五十名同学的评语,我很惊讶。问他何以如此之快,他介绍说;先写好一个“基本评语”,然后再根据不同学生作适当增减,是干部,就可以加上“对工作负责,能以身作则”;是文体骨干,就可以加上“爱好活动”;如果那个学生有些调皮,当然就应将“能遵守纪律”一句去掉,如此等等。呜呼哀哉!如此“速成”之法!未知依此法写评语的,是否尚有他人! 他的“经验”介绍,促使我去翻阅了自己幸存的几张中小学时,附有评语的成绩单。不翻则已,一翻我又愕然了。这些评语虽出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之手,但它们却惊人地相似。概曰:该生能认真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政  相似文献   

5.
1793年,23岁的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了。神学院在他的毕业文凭上写了89个字的评语:“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定式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89个字的评语中竟有36个字写了黑格尔的不足之处,占了2/5。这写评语的老师好像也过分无情了。但仔细想来,这样的评语并没有影响到对黑格尔的总体评价,短短的几十个字就使黑格尔形象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即使我们看到了…  相似文献   

6.
袁浩 《奋斗》2010,(1):60-60
《三国志·吕蒙传》中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  相似文献   

7.
1793年,23岁的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了。神学院在他的毕业文凭上写了 89个字的评语:“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今,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定式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89个字的评语中竟有36个字写了黑格尔的不足之处,占 了2/5。写评语的老师似乎过分无情 了。但仔细想来,这有着2/5不足的评语并没有影响到对黑格尔的总体评价,短短的几十个字就使黑格尔形象地站在了…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大冶市金山店中学陈光明、胡兰中:赠言式评语就是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用艺术化的语言做出的恰当的评价与劝勉,内容上,肯定成绩,但不溢美;指出不足,力求中肯;劝勉诱导,饱含深情。形式上,含蓄委婉,但不晦涩;力求语言凝练,一语中的。注意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不使用相同的语句,力争“千人千面”,对同一对象,每次评语从内容到语言也力戒重复。实践证明,赠言式评语与一般评语相比,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杨沫的成名作。它主要讲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并不断成长为立场坚定、追求真理、勇敢坚强的革命者的故事。它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期间,北京的一批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的顽强斗争,  相似文献   

10.
卖油翁的调侃《欧阳文忠公文集·旧田录》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一日,康肃公在花园练箭,一个卖油的老人路过,“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不时面露贬意。盛气凌人的康肃公见一个卖油的老头儿竟敢对自己的射技大不恭...  相似文献   

11.
1793年, 23岁的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了。神学院在他的毕业文凭上写了 89个字的评语:“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定式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89个字的评语中竟有 36个字写了黑格尔的不足之处,占了 2/5。 (健康状况不佳,体质一般,不善辞令,沉默寡言,有时不太用功,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 )这写评语的老师好像也过分无情了。   但仔细想来,这有…  相似文献   

12.
林彪用兵     
1989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引人关注的文章——《中央军委确定33位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名列其中》。文章写道: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多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有8位军事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  相似文献   

13.
《党建》2013,(7):57-5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问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81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是生活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的一名普通牧民,也是这片草原上一颗闪亮的星。在乌恰县,布茹玛汗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防线上,她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行走8万多公里,用满腔的爱国之情在十余万块石头上刻下了“中国”两个字。2006年,她用柯尔克孜文刻写的“中国石”,  相似文献   

15.
与人为善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与人为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我国人民历来把它视为君子之美德。正如孟子在《公孙丑》篇中所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孟子看来,君子之品行没有比与人为善更为高尚的了。与人为善来自《孟子·公孙丑》篇中讲的一个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道  相似文献   

16.
《圣经·创世纪》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故事,说是上帝用泥土捏成了一男一女,男的叫亚当,女的叫夏娃,他们结为夫妻,住在仙境般的“伊甸园”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上帝告诉他们,园里的许多果子都是可以摘下来吃的,唯有那“知善恶”树的果子千万不能吃。可是,他们不听上帝的告诫,偷吃了禁果,终于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在人间受苦。“上帝造人”与“伊甸园”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而“由猿到人”的离奇故事却被考古发现所证明。  相似文献   

17.
·从政道德·     
《军队党的生活》2012,(4):88-88
[原典]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出生在伊朗东北部一个贫困的家庭,迫于生计。她6岁时随父母移居津巴布韦。她本应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时光,但灾难却不期而至。12岁那年,她突然得了眼疾,她眼里的世界一下子模糊起来。为了安抚她,母亲每天晚上回来,都要给她讲一些外面的见闻,为了打发时光,她把母亲讲的见闻编成故事,没想到,父母听了她的故事后,竞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9.
廖茂怡 《世纪桥》2023,(8):44-46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思政课”与讲好中国故事在时代化、现实性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提高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追求。民办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自身办学特性导致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还存在办学模式“功利化”、教师能力不足、内容与实践脱轨等问题,削弱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效果。因此,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讲好中国故事工作建设的组织领导、优化民办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加强故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来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郭庆晨 《党课》2014,(3):78-80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的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