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周柏红 《学理论》2013,(24):319-321
由于条件所限,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问题上,地方院校处于明显的劣势。不过,一个和谐有序的人才软环境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地方高校着力优化人才软环境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在坚持以人为本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地方高校可通过保障用人制度公正、透明,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融洽的人文环境,从而提高自身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为人之道,处事之本。就人才工作而言,能否形成人才工作诚信体系,对人才引进、人才效能发挥都有重大的影响。人才诚信体系的建设涉及党委、政府、企业、人才、高校等多方面。就政府而言,其承担着地方人才需求信息发布、人才奖励政策制定、人才服务推动等功能,其能否严格兑现承诺、落实政策,对人才诚信体系的构建有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如辉 《学理论》2010,(11):204-205
本文从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对高校的重大现实意义展开,简述目前许多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做好这项工作的一些建议:树立新人才观、合理规划、革新方法、管理到位。  相似文献   

4.
刘福垣 《求知》2000,(8):43-43
当前,各地人才引进呈现轰轰烈烈、蒸蒸日上之势。然而,人才引进也有不和谐之音。如有的部门和单位在引进人才中片面追求高学历,结果使引进的人才“大才小用”,造成人才浪费;有的在人才引进中草率行事,只要是人才就引进,结果使少数引进的人才专业不对口,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借引进人才之名,招募自己的亲朋好友,结果有名无实,有人无才。凡此种种,给人才引进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和宝贵财富,这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在没有国界、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立法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无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方兴未艾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后起之秀,或是初尝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建设促进人才回流甜头的印度、菲律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把引进、培养、使用和保护人才资源奉为基本国策。一方面通过不断调整移民法和人才引进立法,加强对外国高层次人才掠夺;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调整人才资本投入比重,促进本土人才的可持续开发;再是通过不断制订和调整人才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对紧缺急需人才的可持续激励。借助法律手段逐步使人才资源管理制度化,对上海实施人才战略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引进中存在招聘宣传渠道单一、缺乏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不畅等问题。为响应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召,深化教育改革,普通高校应意识到目前人才引进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实行"走出去"人才引进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储备,实施严谨的考核方案,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引进政策等,推动普通高校人才引进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振春 《行政论坛》2022,(4):147-154
“候鸟型”人才作为人才资源的一种特殊类型,越来越受到各地尤其是“候鸟型”人才流入地党委政府以及企业等的普遍重视。如何引进和使用好“候鸟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省域人才工作中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通过对海南省“候鸟型”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虽然海南省在引进和使用“候鸟型”人才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四个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研究认为构建省域“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的基本路径在于:全面打造“候鸟型”人才发展战略格局;持续优化“候鸟型”人才配置体系;科学构建“候鸟型”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健全“候鸟型”人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深入贯彻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和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以来的工作,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开创全省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大专院校在人才引进数量、政策文件、研究论文与专门会议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政策文件制定的机构或主体不统一;研究论文较少且文献级别层次不高;服务期多少参差不齐;人才高消费,跟风炒作突出;住房提供产权模糊:奖励违约处罚随意等。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推动大专院校人才引进工作:要统一人才引进政策制定规则。依法规范各类大专院校人才引进政策文件;要外引与内培兼顾.硬性和柔性引进并举,发挥校内外全体人才的作用;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工作运行机制,科学系统地实施人才引进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各地纷纷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拆除城市“围墙”,打破户籍、性别、身份、学历等障碍和壁垒,千方百计地引才纳贤。人才引进后,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留住人才。人们的习惯思维和做法中,总把留住人才和人才的流动分割和对立起来,因此有一个正确认识人才“流”与“留”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大规模、高标准地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短期内增加人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抢抓“人才特区”试点建设良好机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为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坚持的八个发展取向中,“人才支撑”发展取向抓住了富民兴陇的基础性环节,对推动全省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指出:“人才是富民兴陇的第一资源”,要“做到用足用好本土人才和引进吸收急需人才相得益彰、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统筹抓好、培养开发人才和选拔使用人才同步推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代会对全省人才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指明了今后人才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人才回流,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标志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引进项目中,人才引进最为重要。如何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效力,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普遍面临的紧迫问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要件,就是制定专门计划,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创业环境。从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周边的韩国、印度、泰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海外人才。这些举措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启动后,省市确定新区为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单位,结合产业规划,研究制定《兰州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333”人才引育计划,即:5年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30名以上;引进和培育掌握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300名以上;引进和培育高技能人才3000名以上。目前,兰州新区智库建设已全面启动。今年7月27日,首批64名专家走马上任,为新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兰州新区创新选人用人模式,采取任职、借调、挂职、聘用等相结合的办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为新区引进急需人才,有力助推了新区各项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在实施人才强校过程中,研究如何准确把握高校高端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与管理规划,理性开展引进与管理工作,对于创新当前高校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第一位的战略要素。从宏观上看,当前的人才竞争呈现以下发展态势和基本走向。一、人才竞争的全球化趋势。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许多地方竞相到世界各地招聘人才,将人才竞争拓展到国际舞台;外国政府和企业也在中国吸引人才,各跨国公司纷纷将其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到中国,设奖学金或提供留学机会,将人才竞争延伸到国内。国外一些企业对中国著名大…  相似文献   

17.
袁浩 《民主》2012,(7):56-56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纷纷大开门户,抢抓机遇,以各种优惠政策,广引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空前繁荣。但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一方面整天嘴上喊着没有人才、需要人才、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却对身边的人才熟视无睹,甚至遭到压制。对此,群众称他们是“揣着人才找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人才规划的逐步实施,各地兴起了“人才热”。然而,由于观念转变不彻底,人才工作仍存诸多误区。有的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热衷于引进人才,却对现有人才视而不见;有的盲目引进人才,甚至把人才当招牌、做摆设,实际上没有产生多大人才效应;有的“重引进、轻使用”,平台环境跟不上,导致“大材小用”,甚至闲置不用。  相似文献   

19.
时下,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整天嘴上喊着没有人才、需要人才、重视人才,却对身边的人才熟视无睹,甚至排斥。对此,群众称他们是“揣着人才找人才”。  相似文献   

20.
“组合”意识是搞好组织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人才工作也应有“组合”意识。引进上注重“配套组合”。在招才引智时,注重领军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配套”招引,实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同步”招引,急需型人才与实体项目的“对接”招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