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于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考虑,欧洲共同体一贯比较重视维系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自70年代中,欧洲共同体对第三世界国家采取“对话与合作”政策以来,双方经济关系得到明显加强,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发展。本文试就双方经济关系的演变、现状及前景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4年新年伊始,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共同出席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首脑会议时,实现了双方最高级别的会晤,再次书写了印巴改善关系的“新篇章”。根据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两国定于2004年2月恢复对话。印方明确表示对话将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巴方承诺禁止恐怖分子利用其领土向印控区发动袭  相似文献   

3.
《朝日平壤宣言》的签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宣言签署后,因朝鲜公开承认“浓缩铀”计划及公开承认“绑架问题”,使朝日关系再次陷入紧张僵持的局面。但是双方对《朝日平壤宣言》所体现出来的对话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依然认同。绑架问题依然是日本对朝关系的首要课题,对话解决悬案问题依然是日本对朝政策的主流,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仍是其基本的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4.
朱海燕 《国际问题研究》2023,(5):117-137+142
日本与北约的安全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最高级别政治安全对话实现常态化运行;安全合作机制更为完善、多元;安全合作实践由“务虚”走向“务实”。美国是日本与北约战略关系突进的桥接点和外部动力源,并将推动构建机制化的美—日—北约战略联动关系。日本与北约各自的战略需求是双方靠近的内生动力,共同的威胁认知促使双方战略关系升级。日本与北约安全合作升级的进程将受到机制性、客观战略资源有限性及主观战略意志等要素的牵制,双方在短期内将不会形成传统的军事同盟关系。但日本与北约战略关系的突进将进一步刺激日本“大国化”追求,强化国际社会阵营化、对立化发展趋势,加剧地区局势动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俄已绕开“领土死结” ,双方加强经贸合作 ,共同推动建立亚太及东北亚地区安全对话 ,逐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日本最近提出“信任 ,互利和长远观点”的对俄指导方针 ,推动日俄建立面向 2 1世纪的大国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与合作关系20年来,双方的关系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回顾以往的历程,总的来说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家的关系正常化,并获得全面改善;二是双方发展了密切的共享的经济关系,不仅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发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三是双方的关系逐步建立在机制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从高层对话到自由贸易区等各种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与印度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孆 《国际观察》2003,(2):39-45
美印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由原先的若即若离转变为持续升温,具体表现为:政治上从冷淡疏远到“战略性对话”,经济上从“施予-受赠”到“商务同盟”,军事上从一方有限援助到两军直接联系。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制约双方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发生了变化,而美印两国在谋求各自国家利益时也互有所求。但美印关系在未来发展中仍将受到各种因素的牵制。  相似文献   

8.
王志军  夏炎 《和平与发展》2013,(5):1-13,114-128
安纳伯格峰会对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两国能否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这固然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但关键是要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能否破“宗教使命”、立“多元主义”;破“线性思维”、立“合作思维”;破“强权干预”、立“协商对话”;破“分裂主义”、立“融合主义”;破“绝对主义”、立“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9.
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已经超越经典战略稳定性,向着复合战略稳定关系的方向演化。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客观需要。彼此战略竞争加剧给中美之间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在美国提高核力量于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将核武器重新作为霸权工具的背景下,中美战略稳定性面临挑战。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减弱,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的必要性凸显。中美之间经济深度相互依存,在维护国际体系稳定方面具有共同利益,这为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框架包括建立在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双方经济的深度相互依存、战略互信、双方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等四根支柱,其中以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为核心支柱。虽然中美战略互信存在短板,但随着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进步、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继续维持和双方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将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10.
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双方关系定位也由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双方关系史上的新里程碑。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急需对东盟有更深刻的理解。海洋本身具备极强的开放性,因此东南亚在历史上很难成为具有自我认同的单一地区。当代东南亚实则是英美在二战后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沿用的战区概念。1967年形成的“第一代东盟”五国被迫站队资本主义阵营;冷战结束后,由10个国家组成、拥有自主决定权的“第二代东盟”的出现,实际是因为美国力量的相较衰弱及中国力量的崛起和形象的改变。中国现阶段发展海军的最主要目标,是希望确保其对海上贸易的经济依赖不会受到敌视中国发展的势力的威胁、封锁或完全遏制。当下,平衡海陆事务第一次变成了中国的战略核心,陆上“一带”有助于打破海上“一路”易受控制的局面,“一路”则可能需要在经济上反哺缺乏利润的“一带”。  相似文献   

11.
朝美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对话进程后曾于克林顿政府任期之末迅速升温,并几近实现双方最高领导人会晤。布什新政府上台后,双方关系后退,对话停滞。2001年6月6日,布什发表声明宣布,美将恢复同朝接触与对话。该决定基本确定了未来几年美对朝政策框架,美朝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回合。  相似文献   

12.
东盟与联合国发展关系是地区与国际形势演进以及双方促进地区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双方关系由来已久,当前东盟已经成为联合国大会的观察员,联合国是东盟的对话伙伴,双方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在相互关心的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协调与合作,呈现出多种鲜明的特征,体现了东盟与联合国对外工作的优先选择。随着双方关系的深入发展,东盟与联合国在加强政治与安全对话、应对共同的全球性挑战、增强人道主义援助效率以及促进双方秘书处协调等问题上的合作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促进地区整合和国际合作将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去年以来,朝鲜和韩国领导人再次频频向对方发出和解与对话的呼吁。但双方关系并无明显改善。关系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最大障碍在于双方互不信任。周边环境影响对南北改善关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尽管如此,南北关系在曲折中仍有进展。在多个领域中,双方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的发展尤为瞩目。经济关系的密切必然带来政治关系的改善,南北经贸合作可能成为和解与对话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0周年.20年来,双方关系得到了深入和广泛的发展,东盟中国"10+1"关系更是在全方位地发展.本文阐述东盟中国"10+1"关系的发展,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并展望双方关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已正常运转多年,它对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本文特对这一机制的形成和运作作一介绍。 1992年12月,中俄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为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加强相互信任和理解,双方商定保持各个级别的经常性的政治对话,包括高级对话”。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时,双方一致同意,加强两国多层次、多领域的接触与交流,“特别是保持两国最高层领导人的交流”。1995年6月李鹏总理访俄签署的联合公报又指出,双方“愿意继续定期举行频繁和建设性的高层和最高级别对活”。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时,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同年12月李鹏总理访俄签署的联合公报决定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并为此设立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委员会。现将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会晤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马孆 《东南亚》2006,(2):18-23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回顾双方关系发展所走过的历程,中国已与东盟在政治上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除了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还要拓展合作的领域,特别是双方的安全合作。本文拟在分析国际社会安全观变化和演进,以及比较中国与东盟的安全观的基础上,阐释中国与东盟开展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一、安全观的变化和演进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所经历的重大转折,即经济因素明显上升,区域一体化过程加速,国家间相互…  相似文献   

17.
中印战略对话是中印两国建立互信、保持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并深化这一战略对话将决定性地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自2005年战略对话正式启动以来,涉及内容广泛并趋于不断深入,包括全球化挑战、联合国改革、反核扩散、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经贸合作、地区冲突热点,以及双方高度关切的边界问题和地区安全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中印之间的战略互信目前仍处较低水准,提升战略互信是发展中国关系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中印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可预测性,避免战略误解和误判,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合作,必然对中印战略对话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明华 《东南亚》2001,(1):7-13
20世纪 90年代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双方的努力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 ,为未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但应该看到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 ,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并未完全消除 ,在未来双方关系发展中仍难免会遇到一些干扰和阻力。一过去十年 ,中国与东盟在发展双方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 ,主要表现在 :1 .对话机制不断健全90年代前 ,中国与东盟组织间并未建立正式联系 ,双方关系主要是在中国与单个成员国间开展 ,中国与东盟整体关系的发展明显滞后。中国与东盟组织间未能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19.
在首脑会谈后,美苏关系进入了在继续对抗的同时加强对话的新阶段。双方在制止军备竞赛和解决区域性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在改善双边关系方面则取得一些成果,然而也有限度。但是双方决定就不同的问题进行各种谈判,这仍是重要的发展。整个东西方关系将因美苏关系的松动而缓解,经济往来也将随之趋于活跃,但七十年代的那种缓和局面不大可能再现。美苏强调“两极”的作用,只能进一步助长各国独立自主的倾向,广大中小国家将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欧盟与美俄中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欧盟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和发展。“9·11事件”后 ,对不安全因素全球化的感知强化了欧美维持大西洋联盟的意识 ,矛盾得到缓解 ,大西洋联盟的凝聚力上升。但在中长期内欧美既合作又竞争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9·11事件”后俄罗斯与美国的迅速接近使欧俄关系有些“暗然失色” ,但这仅是表面现象 ,影响欧俄关系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欧盟在俄对外战略中与美国占有同等甚至优先的位置。欧盟对华政策仍坚持以合作和对话为主。欧中之间不断扩大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为双方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