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还包括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怎样正确理解自由的意义,对于中学生思想教育至关重要。自由是一个美好的名词,它常常是人们热烈向往追求的目标。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多少英雄豪杰为之而献身。卢梭说“人生而自由”狄德罗讲:“自由是天赋的东西。”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兼可抛。”但自由到底是什么?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比如今年元旦前后,一部分大学生上街游行,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请中学生谈一谈各自的看法,有些学生则认为:游行是宪法賦予公民  相似文献   

2.
“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这是许多法律、法规里面规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执法机关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酌情行使的法定权力。但是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处以1000元或者5000元罚款,没有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自由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施实的行为规则。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它明确地、具体地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它只允许人们做法律所允许做的事情,而不允许人们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谁要是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这种意义上,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自由”一词来自拉丁文[Liberias],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有两种范畴: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和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在哲学上,自由是与必然相对应的,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的关系。客观的一…  相似文献   

4.
平等与自由     
一般来说,平等与自由是紧密相连的,不平等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正如卢梭所说,“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自由,平等亦没有意义。奴隶们争取的既有平等,也有自由。“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做了主人的人,就不可能自由”(卢梭)。当一个人在法律上位于另一个人之上或之下,他们之间就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使他们双方都失去了自由。作为政府,“必须同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它决不应该认为某些公民因为…  相似文献   

5.
一、如何理解《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应弄清楚其中的四个问题: 1.什么是“调整”这里所说的“调整”,是法律用语,指法律对某种社会关系及当事人的地位加以规定,并确定这种社会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即按法律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享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制裁违法行为。 2.什么是平等主体首先,是明确什么是主体。民法所称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民事法律关  相似文献   

6.
王卉 《公安研究》2005,(6):93-94
韩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民享有集会及结社的自由,也不承认对集会及结社等活动的许可”。由于集会示威具有很强的煽动性,极易使参加者和围观者产生兴奋激昂的情绪,并有可能导致理智的失控,以暴力破坏法律和秩序。因此,该法的第37条规定:“国民的所有自由和权利,在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维持秩序或公共利益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本法律的有关规定加以限制,但这种限制不  相似文献   

7.
时下,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完全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用不着管,似乎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可以放任自流。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众所周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产经营机制和农民思  相似文献   

8.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对自己行为的自行决定权,即对行为的范围、方式、种类和幅度的选择权。很明显这种权力对于权力主体来讲,有相当的“自由”度,正因为如此,权力主体如何适度、合理行便这一权力对于依法高效行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笔者就如何合理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合理行使行政自由裁且权,首先要对自由裁量科学定位自由裁量是一种合法的、有限度的自由行为。它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内的“自由”裁量。也就是说,这种裁量是以法律、法规的允许作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法律关于"代表言论免责权"的规定,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权利,而要实现代表言论积极的自由权利,就需要保障代表言论的充分实现。民意既可以通过法定形式上升为法律从而作为一种经常性地表达,还可以经过民意代表通过发表言论等形式作为一种临时性、即时性地表达。因此,尊重和保障代表言论,实质上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大代表言论保障存在的问题我国宪法和法律关于代表言论保障的规定见宪法第75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同年生效的《全国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标志着我国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型向法治型过渡。依法治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健全的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司法制度,需要有先进的法治设施与技术、精专的法律人才和良好的法学教育等“硬件”,同时它所追求的法治理想与价值,它所遵从的思想指导原则等“软件”也同样重要。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使一切政治组织和国家机关的权力根据法律的要求来行使;运用法律机制确认和实现社会主体的权利和自由,使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得到法律的确认。所以在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法律大?还是内部规定大? 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时时刻刻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被誉为“自由的圣经”。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各地在涉及宗教的法律文件中,虽然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但对宗教的定义不一致,有些甚至根本不加以定义;新兴宗教是当代社会兴起的否定既有宗教最基本教义的“新宗教”,“新兴宗教”不一定是宗教。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在对待“新兴宗教”现象时呈现出法律制度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冉伟 《前沿》2013,(20):81-82
我国物权法第2条关于物权定义的规定,与物权法定原则相冲突,是否是物权由物权法规定,不是根据是否有“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来确定,而内容法定决定了物权可以没有“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该定义很难界定“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进而难以自圆其说;该规定也不能解释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物权性;最后该规定不能适应物权制度的发展,反而成为物权制度发展的篱笆.因此,立法上应将物权定义为:物权是指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允许自由创设、变更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4.
翟峰: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刻不容缓四川省广元市人大环资委主任翟峰撰文说,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批量处理和传递个人信息会越来越容易,个人信息遭到不当收集、篡改的隐患也随之出现。可见,通过立法尽快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一是有利于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在运用和操作层面上得到更好地施行。宪法第三十五条、四十条、四十七条分别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都属于个人信息范畴,理应得到相应…  相似文献   

15.
小保:我是一个即将退休的专业业务人员,自觉精力充沛,打算在退休以后成立一个正当的协会,为社会提供诸如“心理健康咨询”,“法律宣传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请问,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李刚  相似文献   

16.
《中州统战》2001,(12):27-27
一、《宪法》中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直接涉及宗教问题的条款有两条。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  相似文献   

17.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18.
为官执政,似乎谁都想在任上尽快做出些成绩,露个“大脸”,让上级看了认为是“人才”,同级看了认同是“干才”,下级看了感到是“帅才”。论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否则,当了官不想事、不干事、不干成事,那还算是什么“领导”?争取政绩、创建政绩的心情可以理解,积极性应该保护,问题是要创建什么样的政绩,特别是如何“称量”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五花八门的“政绩”?群众“称”政绩。不论领导干部自称为发展当地经济作出了多少贡献,组织了多少“工程”,增加了多少效益,赢得了多少成绩,也不论这些“政绩”在汇报材料上写得如何突出,在各种会议上说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第51条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修正案第2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这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是党和政府要求宗教界在政治上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宪法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范围内进行。这就是说,遵纪守法是信仰自由的一个重要内容。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同时又受法律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作为公民权利,受公民义务的制约;作为法律规定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受这种权利。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