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断想     
52法治,本来包含法与治两项字义,汇成一个词,就名之曰法治。法治从字面解释,是人们为了共同生存,制定一定的法律、规范来约束集体的行为,以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法治离不开制法和执法,而制法和执法又都离不开人为的作用,避免不了人的正面与负面的主导因素。所以法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摆脱不了人治。原始社会人治与法治很难分开。到了皇权专制时代人治也就是皇治,皇帝老儿一言九鼎、生杀予夺、随心所欲,更是不可避免。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由于人治缺乏制约,因此难以避免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任意性,乃至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与小康社会的基本论述为依据,通过解读十八大报告对小康社会提出的法治建设新要求,即"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法治小康"的概念。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法治小康"是对"法治"建设状况与"小康社会"社会发展目标两个方面的期待与要求。作者通过对"法治"价值的基本内涵、"法治化"的最低制度与行为要求,指出了"小康社会"对"法治化"所提出的法治水平最低要求,包括法治"供给"与法治"需求"之间关系的基本适度和平衡;不同法律之间的相互协调,特别是法律制度自身的"统一性";通过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来彻底否定人治,弘扬法治,真正地实现"宪法法律至上"的价值目标;通过"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凝聚成"法治文化"形态的法治精神等等。本文还全面地考察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价值内涵的逐渐形成、完善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指出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实现"小康社会法治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的法治发展战略目标与机遇。  相似文献   

3.
人治和法治这个提法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最早提出来的呢?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人治和法治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去年上半年,法学界在讨论人治和法治问题时,不少同志认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据我查到的材料,人治和法治早在公元前5至4世纪的古希腊奴隶制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毕达库斯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第  相似文献   

4.
选择法治     
本文浅议了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对它们区别分析当中,彰显了法治之于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绝对理性的不存在,法治与人治的优劣分析得不出必然正确的结论,只能对法治所用之法和人治所依之人的相对理性进行比较。纵观法学家的理论,法治和人治作用的发挥都要以理性为精神,道德在其中的作用虽然不容忽视但绝非核心。追求理性这个共同点和人治并不等于专政的理论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在何者为主的问题上,理性的法治往往更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的"法治",这两个角度与近年来该领域的大量研究有所不同。首先是通过比较中国王朝时代的法治来分析当代中国的法治,因为不理解中国的过去,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的现在,而西方学者很少这样做。其次是梳理了一些当代中国学者针对本国读者用中文撰写的关于中国法治的论文。通过这两个视角我们看到,当中国在纪念法制改革30周年的伟大成就时,目前所流行的"厚"(thick)法治与"薄"(thin)法治之分在中国的适用情况。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可能除了一个重要的例外,中国不但渴望,并且已经实现了"薄"法治;(2)(如果有可能的话)中国是否应当实现"厚"法治,以及如何实现,在中国内部还存在严重分歧;(3)中国法治目前还有一些事项具有不确定性,核心的一点是王朝时代"人治"与"以法治国"经验中的某些方面在当今中国仍能产生很深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从法理上讲,治理国家是要人治还是要法治,不能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应该是以人治与法治在其由来发展中对国家管理的作用,人治与法治的实质含义,并结合掌权者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以及国家建设管理实践来思考、鉴别和选择取舍。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法治的主线有四条。第一条法治主线是人治和法治。从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人治和法治的基本观念有两个:第一,我们不应该以人的变动来主导国家的命运。只有制度稳定,我们才可以保障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因  相似文献   

9.
人治和法治这个提法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最早提出来的呢?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人治和法治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去年上半年,法学界在讨论人治和法治问题时,不少同志认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拉开了高教领域法治的序幕,依法治校的实践成如火如荼之势。为实现高校的和谐与稳定,"高校法治"提供了一种理论维度的反思,实现了现实问题的学术化。现行研究存在混淆"高校法治"与"依法治校"、高校法治万能论及价值立场的忽视三种理论误区。只有合理地解析高校法治的内涵才能正本清源、消除歧见,完善高校法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以升 《现代法学》2002,24(1):21-25
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的理念氛围中生存的。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 ,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的 ,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 ,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位论 ,三是由恶法亦法论转向恶法非法论。唯此 ,法治国家才有其牢固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青荣 《河北法学》2001,19(2):85-87
法治 ,即法律之治 ,不是用法来治 ,这是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众树立起法律至上观念 ,是实现法治的社会精神基础。法治与民主是伴生的 ,保障民主必须限制权力 ,法治的重要功能是限制权力的滥用 ,权力的正常运行仅靠当权者的自律是不够的。程序不仅是保证法治运作的手段 ,也是法治所追求的实体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力度在不断加大,腐败现象泛滥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从治腐的套路和体制来看,还没有摆脱“人治型治腐”体制。如何实现从“人治型治腐”到“法治型治腐”的转变,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人治型治腐”与“法治型治腐”是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人治型治腐”是对历史上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领导体制的一种概括。其基本特点是时起时伏,带突击性的,往往也是大兵团作战型的。这种反腐败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往往没有也不靠稳定的法定主体依法进行,一般来说是大造舆论、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至于如何运作,…  相似文献   

14.
"人"与"法"作为治国的两种基本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尽管中西哲人都谈"人治"、"法治",但其内涵实有很大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人治观与民本思想相依存,古希腊法治观与民主思想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人治都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在寻求一种最佳的治国之道。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统治者推行的治国方略基本上是人治与德治的结合,有关法治的理论的提出可说是凤毛麟角。法治理论不光是很少有人提出,甚至很少有人关注,特别为统治者所禁止。因为历朝君王都推行人治,强调君主的个人权威性和至上性,他们不允许人民违背自己的意愿,同时也不想自己被法律所规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统治者为了寻求一种长效的治国机制,在历经人治——德治后,统治者最终选择了法治,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通过法治来实现。"法治中国"既是中国梦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坚持中国法治道路、弘扬中国法治精神、凝聚中国法治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当前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单纯的法治,也没有过单纯的人治,任何统治阶级总是把法治与人治结合起来;有的同志甚至作了一个形象比喻:法是武器,人是战士,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好比武器同战士的关系,因而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既要实行法治,也要实行人治,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法治的主线有四条. 第一条法治主线是人治和法治.从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人治和法治的基本观念有两个:第一,我们不应该以人的变动来主导国家的命运.只有制度稳定,我们才可以保障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因人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人治和法治最关键的区别.一个国家的命运不应该由一个人来决定,而是应该由制度来决定,这个制度就是法律.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人治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之治,多指一种治理活动,也指一种治理的结果状态;作为活动,有主体、对象、方式等问题值得研究。法治和人治的主体都是人,都是人依据人的意志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法治是民治与官治的统一、治官与治民的统一、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法治国家的特征是民本、和谐、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20.
刘礼忠 《法制与经济》2009,(24):10-10,12
法治之治,多指一种治理活动,也指一种治理的结果状态;作为活动,有主体、对象、方式等问题值得研究。法治和人治的主体都是人,都是人依据人的意志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法治是民治与官治的统一、治官与治民的统一、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法治国家的特征是民本、和谐、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