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非诉行政执行是人民法院根据行政机关的申请,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行政强制执行。事实上,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程序并无实质上的约束力而流于形式,从而放纵了行政权力的扩张,甚至使有限的司法权成为执行行政权的工具,其结果不仅是漠视和剥夺了行政相对人正当权益、损害了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目的,而且还削弱了司法权威。为此应当在行政强制执行理论范畴中对非诉行政执行制度进行深度研究并结合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等要素,将非诉行政执行与行政强制执行从制度上重新整合,突破理论上的瓶颈和掣肘,完善法律救济渠道,在正当程序法律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强制执行予以法律控制,全面实现行政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初,行政强制执行法律制度开始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差别,形成了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问题实际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问题,即行政强制执行权在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对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的选择,影响着法院和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分配,也影响到彼此之间的职权范围。以我国最新颁布的《行政强制法》为依据,分析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执行主体问题,希望能够完善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以进一步推进行政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中执行模式的选择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法律归属不清、与行政效力原理相背、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混淆、运行成本高等诸多弊端。我国应设立行政法院 ,推行行政强制执行由行政法院执行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宗 《人民政坛》2012,(1):16-16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行政强制法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备件和程序”.“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用法的形式规范行政强制权.体现了行政强制的“法定原则”。该法对进一步严格规范行政强制权、保护相对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行政强制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的改变表明了给付拒绝有被立法者采纳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的可能性。本文以此为视角,基于比较法的考察及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在现实中出现的弊端,论述了其合理之处。并提出了将给付拒绝纳入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的立法建议: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给付拒绝的具体内容,采用"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机关执行"的模式,严格限制给付拒绝的适用条件并细化程序。  相似文献   

6.
温孚江 《中国人大》2009,(20):21-21
从立法上看,目前从实体到程序,再到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行政法制建设的状况是比较好的。实体方面,我们已制定了几十部法律,规范了各个行政部门的职权,比较全了。在行政行为方面,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收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现在的立法情况是,已经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收费立法一直在研究,要规范行政收费的行为,再有就是这部行政强制法。  相似文献   

7.
蒲晓媛 《前沿》2012,(8):67-69
在吸收学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法律中的解释并没有使得三个概念清晰化、明确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更为混乱的局面。本文认为,行政强制应作为上位概念,包括行政即时强制、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可分为即时强制执行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和其他强制措施,而不宜作为与强制执行并列的概念。本文的论述对于正确构建行政强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芹 《传承》2011,(20):86-88
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强制执行方式中的一种,强制执行权在各国多有不同。我国的模式为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目前,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上升快执行难的现象,也凸显出了很多缺陷。为此,通过对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缺陷分析,力求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对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行有益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杜玉韬 《前沿》2008,(7):132-134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问题实际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问题。综观世界各国,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法律传统以及行政法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形成各国不同类型的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我国目前关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应将国外现行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制度进行厘清,以期对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设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在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中特别规定了催告履行和协议执行这两种"非强制性"的方式,这是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立法上的创新。"非强制性"的方式是以"柔性"管理手段来实现与行政强制执行相同的目的,对促使行政相对人及时履行法定义务具有提醒功能、催促功能、协调功能和警示功能,是行政法适当性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的体现和贯彻。"非强制性"的方式的实践运用,需正确处理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关系,并在提前加以运用、增强催告的说服劝导功能,放宽执行协议的条件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公民法人希望行政强制法能对行政强制权的行使进行有效的规范和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合法权利;行政机关则认为行政强制法生效以后,实施行政强制就有了法律上的根据,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行政权的行使。文中从《行政强制法》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几方面阐述了行政强制立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我国行政执法整体状况明显改观,但是公安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不良心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公安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公安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形象。  相似文献   

13.
当前行政执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法律权威的失落和法治信念的动摇.究其原因,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观念方面的.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应重视执法"软件"建设,推进体制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严格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强化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在内在制度和外在体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其原因在于认识不到位 ,工作不规范 ,保障力不强 ,评议考核制的设计和实行不完善 ,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完善地方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 ,应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法理和工作原理研究 ,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范内容和具体制度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15.
谈正当程序原则在行政执法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程序原则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最基本的程序规则,已为《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肯定。文章以《实施纲要》有关正当程序的规定为基点,明确阐释了正当程序在行政执法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以求实现行政执法当中的程序公正,保障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程序权利。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多方面问题,集中体现在公安行政执法人员有法不依;对公安行政执法程序认识不够,一些行为缺乏程序的约束,一些行为违反法律明确规定的程序,执法人员缺乏程序观念。就具体的公安行政执法内容来说,劳动教养已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其他某些涉及人身的强制措施存在合理性也值得怀疑。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对公安行政执法诸环节予以完善外,加强对公安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亦至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完成好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就应该重视这些问题。消防部门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准,改变消防监督执法观念,制定新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对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应当是检察机关的一项职能。囿于法律规定缺陷,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一直未能有效开展,导致大量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存在。回顾我国检察历史,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在从域外经验、理论基础、实践价值等三个角度分析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同时,建议从司法改革中树立法律监督权威、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检察监督方式、加强基础保障等方面,促使检察监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9.
肖恩敏 《中国发展》2008,8(2):48-51
行政执法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政府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处于势力不对等的状况之下,没有权力制约的行政执法常常会侵害公民权利。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政府部门规范行政执法,建立责任政府的基础,也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是对行政执法权力的制约机制,对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中公民权的保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分析行政执法责任制中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中的公民权利保障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尽管我国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有力的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促进了依法行政的进程。但是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责任不到位、评议考核机制不科学、责任追究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文针对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