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儒家肯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儒家主张"见得思义""以义制利""以义克利",行"义"获"利";其"义利"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儒家学说十分关切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义"排在第二位。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依照儒家的"义利"观念,"义"与"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面临且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肯定义利兼有,是儒家人物辨析"义""利"问题的基本前提,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如  相似文献   

2.
阚侃 《前线》2014,(3):113-113
罗曼·罗兰说过:“我们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自律不仅是一种领导素质,还是一种领导能力。人的一生是为欲望而生的一生,也是与欲望抗争的一生。所以人这一生,既要坚持理想忠贞不渝,又要甘于放弃非分之想。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围绕如何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强调,执政党要依靠广大群众的信任而不是依靠强制力执政;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执政党必须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取得执政的实际成效;执政党必须重视发挥执政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他的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动之后     
如果我们心动之后,陷入了无限的欲念之中,在欲望中沉沦,就意味着和智慧挥别。对中国人来说,返回内心,就是返回传统,在重新审视传统中拾得内心的宁静。《六祖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我们中学教科书中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当然,书中称这个是主观唯心主义而加以批判,这里暂不讨论。至少因为教科书的原因,国人对于"仁者心动"有了比较频繁的接触。这里所说的恰恰是中国人自身传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儒家主张为人、从政、交友、经商都需讲“诚信”.儒家“诚信”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企业应该充分借鉴儒家“诚信”思想,积极构建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领导要强化八种意识杨启斌强化服务意识。我们党是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一切工作都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反对个人...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1,(4):7-7
欲望是一个中性词,谁都有欲望,没有欲望是一个不正的人,有了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使之成为杀人的“泥石流”。对于我们共产党干部来说,我们行动的动力就建立在一个崇高目标和“欲望”之上:就是一切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有了这样的“欲望”和目标,我们就会抛弃一切杂念,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实现人民富裕,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以其义利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民本理念,围绕着富民这一治国安邦的基本目标而展开。孔子的"节用爱人"、"敛从其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主张,孟子的"制民之产"、"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等主张,堪称先秦儒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最可宝贵的部分,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论点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事关利益的争论中,有时针对同一个事情,发言者的看法和主张却大相径庭。有的争辩者后来也承认,  相似文献   

10.
王卉 《前线》1999,(1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朝文人陈继儒的一幅对联不知引起过多少代人的遐思和感叹。它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恬然自得、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潇洒和超脱。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感叹“活得累”的时候,我不禁想其实想活得轻松也不是件难事。那就要看您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名、利”。大凡俗世间的烦恼多因各种欲望不能满足而引起。而在各种欲望中尤以名利关最难过。“名”,字典里的解释是“名誉,声望”;“利”的解释则是“利益”。一点名利之。C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嵇康思想充满着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时代的风貌。他认为,人生要解决“三大困境”:一是“情礼困境”,解决方式是人应该“从欲”,但不应“嗜欲”;二是“自然与名教的困境”,即社会规范与人的自由之间矛盾的体现,应按“摈弃智慧、显情无措”的方式来解决这一困境;三是“生死困境”,解决方式是从容面对,慨然赴死。  相似文献   

12.
寻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的契合,必须从"现实的个人""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明的传承者,必须树立诚信观念,强化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针对目前大学生不诚信状况,高校应构建以诚信教育为导向、诚信制度为保障、营造校园诚信氛围"三位一体"的诚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地方党校建设应该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为契机,为党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辟广阔的空间。这是对地方党校发展的重大考验。要经受这场考验,就要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加强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功能,提升作用,以"有为"求得"有位"。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所作的定位,把党校打造成合格的学习型党组织。我们要把握党校形象构建和素质强化的关系,实现学习型党校各种要素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之“新”思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之“维”;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科学发展观之“度”。  相似文献   

16.
论语言理解中“听”的优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而“听”则是语言发生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思考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深思听在其中的意义。听不仅仅是对语言表达的被动接受,而且本身也是语言构成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听构成了语言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因此,在语言中听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先意义,而这一意义则是我们进行语言之思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思想观点。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启示我们,要实事求是,正确定性当前社会矛盾;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统筹兼顾,进一步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9.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上善若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及“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老子守柔思想的基本主张。老子的守柔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的素质等基本特点。老子的守柔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要制定和实施良法,充分重视软法的作用以及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视角下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救助弱势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更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性问题。文章以伦理学为视角 ,从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个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追求公正的政府职责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四个方面对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依据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 ,对于我国弱势群体的救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