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治理有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治理秩序基础之上.建构基于法治的乡村治理秩序,是从善秩到善治的关键,其取决于村内部治理秩序和村外部治理秩序的良性运转、协调与平衡.逻辑框架在于:村内部层面,村民依法自治、依法用权维权;村外部层面,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治理法治化;协调与平衡层面,良法善治、缘法而治...  相似文献   

2.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对于我国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现状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寅智 《行政与法》2023,(12):61-75
法治乡村建设需要将乡村治理的效能、成果纳入至国家整体治理的关切领域,这对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国家治理水平的整体化提升具有积极效用。乡村日渐陌生化、市场化的变迁走向,使得解纷机制的运作融入了较多的现代治理元素,同时,多元化解纷策略也应以一种适宜的组合、衔接模式来契合乡土治理逻辑。乡村解纷治理中存在法治解纷冗杂与粗疏、自治权与公权交互失衡、绩效激励弱化、弱程序化的行为偏向等亟需调试的治理困境。解纷机制的多元路径可以通过多元治理主体的物理集合、多元治理资源的充分激活、多元治理策略的灵活采用来予以建构,并通过多元治理风险的预警来防范、消解制度运行中的异动元素,以促进多元化解纷机制的良性、可持续性运行。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主体法治意识培育搭建制度框架,农民主体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通过调研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农民主体法治意识虽然总体得到提升,但仍存在乡村治理相关立法未全面推进、法治措施未深刻落实、农民权利义务意识未真正建立等问题,可通过推动立法、培育人才、加强调研、建立考评机制以及深化监督等...  相似文献   

5.
6.
《人民调解》2021,(1):27-28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一个离月亮最近的地方——月坝湿地。"2020年11月13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的调解员站在月坝湖边,拿着话筒向前来参加"四川省司法所服务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的嘉宾,声情并茂地介绍着月坝村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战略的规划和设计规定了明确的指向,其最为直接的表达,就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可见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良法与善治...  相似文献   

8.
2022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的重要基石,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紧紧围绕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夯实司法行政根基,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法治四川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根本上讲,基层治理现代化即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践行民主、科学、法治理念.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生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场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坚持和践行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原则.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生态振兴之间存在多种"天然的契合",将二者统筹起来加以考量,有利于加快形成"互嵌式发展、体...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战略政策,然而随着农村基层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农村基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诉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农村基层违法犯罪现象频发,难以全面实施基层治理的法治化道路.对百色市进行调研可知,百色市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现状为: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机制、构建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协同机制、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群众中存在的"信访不信法""讲蛮不讲法"的情况,2015年开始,江西省抚州市司法局指导全市司法所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以"增强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突出依法办事"为目标,大力推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截至2020年1月,全市共  相似文献   

12.
李可  李建 《法制与经济》2021,(11):59-62
乡村治理能力法治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不仅是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工具,也是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外在体现.法治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法治保障.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包括法治乡村在内的法治整体框架内来运行.法治化助力乡村振兴应坚持党的建设与法治...  相似文献   

13.
法治思维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良好的法治方式能够起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作用,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进法治中国良好建设的核心举措,合理运用法治方式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繁荣昌盛.本文主要是对运用法治思和法治方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旨在不断促进我国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付红 《行政与法》2023,(4):66-7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白山市江源区通过城市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六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创建,促进了党的组织力、治理力、公信力,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高度契合“两山”转化的全员、全域、全周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法治意识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因素。新时代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下,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农民仍然不习惯用诉讼手段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留不住服务农村的专业型法律人才、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教育针对性,建设服务农村的专业性法律人才队伍,加大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以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权威,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17.
在乡村振兴人权治理的二元主体中,国家治理体现为人权思维的落实,农民治理主体则表现为人权追求的实现。以人权为元价值机理整合,在乡村振兴人权治理中构建起了彼此承认的主体间性。乡村振兴人权治理的交往系统,既是交往制度得以顺利开展的理论根基,也是交往机理的外在制度建构。借由交往机理与交往制度的有效运转,在交往商谈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交往理性得以获得各方认同,并借助法律建制化的方式搭建起稳定的人权规范体系,进而为人权治理的开展提供稳定的规范保障。乡村振兴人权治理的合作面向是国家与农民两大治理主体最终形成的合作关系,并在乡村振兴人权治理中确保多元主体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利与幸福生活权等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8.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西古今的多重话语体系影响,乡村法治在理论上呈现出内生与外嵌,自主发展与外来思想、制度引入的角力与融合等多重景象;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对发展焦虑以及治理困局的积极应对和艰难探索。为此,对我国乡村法治的考察和实践推进,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或乡村振兴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进行,最终实现法治与“民情”的内在契合。对此既不能无视“民情”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法治,也不能坐等“民情”的自然变迁,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推动现代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实现“强国家-强社会-强治理”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卿红 《法制与经济》2021,(11):72-75
乡村治理预防性法律制度体系是乡村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各种预防性法律制度的集合体,是防范、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载体,对于推进我国乡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治理预防性法律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健全乡村治理预防性法律体系、完善"三治融合"的"枫桥经验"治理体系、构建乡村矛盾风险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等方面着手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地区治理体系当前还处在不断转型变化的过程,在当前旧体系已经逐步瓦解,但是新体系尚未完全组成定型的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乡村治理功能实现因此出现了重重困难,本文研究总结了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