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在我国版图中历来具有战略地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赋予黑龙江地缘以新优势,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抗战结束后,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基础”。1945年就解放的黑龙江,不仅是解放东北的巩固根据地,而且为全日解放和共和国建立做出了历史贡故。建国后,黑龙江又为共和国富强做出了新贡献。回顾幼年,黑龙江走过了曲折历程,创造了辉煌成就,积灭了丰富经验,并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曲折历程建国50年来,黑龙江的发展经历了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的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要割断历史。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是互相联系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学习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的历史,弄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以后,就会有助于我们懂得,为什么今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当我们从建国以前二十  相似文献   

3.
如何挖掘馆藏建国前期刊文献资源,更好地进行利用是图书馆做好情报信息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开发利用的意义 1.借鉴作用。建国前期刊文献,记录着建国以前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发展情况,保存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与前天”。在我们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不仅要认识现状,了解国情,也要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要认识和了解历史,就离不开对建国前期刊文献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谈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志们: 诸位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准备了论文。我没有论文,只是想就与这次会议主题有关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有些地方难免讲得很粗略,可能还有不恰当的地方,请同志们指正。我想讲的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人民共和国建国45年来我们党的历史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45年,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人民的新中国。这个新中国在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经历了曲折困难之后,终于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建设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田恃玮 《奋斗》2011,(11):43-45
在苦难与辉煌的奋斗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已经走过了90个春秋。回顾90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党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且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以“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科学国际主义与科学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等为题,在报刊上发表诸多文章,现将讨论情况概述如下:一、爱国主义与历史责任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们在教育方面有失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社会教育中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讲得不够,爱国主义讲得不够。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公民,仅仅知道新中国建国40年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新中国是从旧中国演变来的,中  相似文献   

7.
郑启太  刘思全 《奋斗》2011,(5):30-31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重视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历史。学习,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必须始终注重总结历史 ,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导我们前进的正确方向、道路与经验 ,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新境界。”[1 ] (P3 59) 世纪之交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高度 ,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一、世纪之交党的历史经验的三次科学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懈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党史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一、走出迷信回到科学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史研究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研究工作。延安时期是党史研究最兴旺的时期之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这次广泛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成果。建国以后,党史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古为镜,可以明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研究党的历史,借鉴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史研究为现实服务是利用党史资源完成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始终注重总结历史,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导我们前进的正确方向、道路与经验,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四十周年、结束三十周年。历史是不容背叛的。“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左”倾错误发展的顶峰,以“左”的极端形式,全面暴露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促使人们猛醒深思,从而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选择的机缘。为了反思“文化大革命”这段惨痛的历史,就“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改革的缘起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王海光。改革方向的偏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模式记者:中国改革机缘从出现到成熟,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前一个十年,中国受苏共二十大的启发,力图走出一条新的更快更…  相似文献   

12.
第三章 艰辛探索 1949年春天,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是触手可及,中国道路即将由革命走向建设。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第三章艰辛探索1949年春天,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是触手可及,中国道路即将由革命走向建设。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求实》1981,(Z2)
这一部分,对建国后三十二年的历史作了正确的基本估计。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讲党在建国以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第二个问题是从各个方面列举了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三个问题是讲只要我们采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会议。它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邓小平同志在为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集中体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吹响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征的号角。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他要求我们面对新的实践,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克服保守主义和本本主义;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这些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实际成为新长征的思想前导,它不仅成功地指导了我国2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而且对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的过程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一)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发展”与“学习”、“创新”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在学习中寻求发展,在创新中实现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经验。首先,我们的党是一个愿意和善于学习的党。且不说我们党是在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过程中接受马列主义并使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且不说我们党是在长期的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和论证,为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夺取全国胜利,另一方面要做的是从破坏一个旧世界转向建设一个新世界。怎样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入了解分析中国国情,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 毛泽东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语重心长地提醒全党,“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决不会不遇到困难的。如同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所曾经遇到过的许多困难那样,也许还会要遇到比过去更大的困难”。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的繁重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胜利形势下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题是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新高潮中,在党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政治原则,作出了建立新中国的几项重要决策,实际上提出了新中国起步时的国情观和发展现,确立了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建设目标,并对党领导国家建设的能力和永葆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两个善于和两个务必的新要求.建立新中国就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建设新中国就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国家.这是一次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政治决策会议,又是一次建国理论创新会议.  相似文献   

20.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3页。以下属引自本书的只标页码)又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他在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时指出:“建国后,我们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在城市进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干得很好。但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