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钱宁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山地,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近代以来,佛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改变了这一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属于本民族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和属...  相似文献   

2.
洪蔚 《中国减灾》2010,(8):30-31
有人说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灾荒史,灾害和饥荒的记载充满其间。翻阅中国灾荒史,久而久之又会感到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基督教新教传入西南后所创制的多种民族文字中 ,老苗文是各族群众最为认可的一种。究其原因 ,在于顺应了西部苗族和相关民族改变无文字状态的要求 ,并吸收了地域文化特别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要素。除了宗教作用外 ,老苗文的广泛传播还有力地促进了近现代苗族与相关民族社会变迁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探索贵州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思 路。80年代以来,贵州经济发展滞缓,尤其是民族地区贫困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其重要原因在于 本身的“内部障碍”。贵州民族地区社会相对封闭,传统社会结构及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化格格不 入,束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探索从外部导入新的要素,加速贵州少 数民族社会变迁,推动其社会现代化进程,以此带动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河清 《求索》2007,(2):82-84
洪江古商城发端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之际,繁荣于清末,鼎盛于抗日战争时期,最后衰落于解放战争时期。洪江古商城是中国历史上西南省际边境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缩影,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的发展繁荣与逐步衰落,是其区位条件、时代背景、商业盛衰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西南民族分类,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以来的民族分类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近代西方学者建立在语言学、民族学基础上的分类方法的影响.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从事民族研究的知名学者,先后都尝试着对西南民族进行识别与分类.此外,随着国内、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民国中央政府和西南地方政府也先后对西南各省的民族情况进行了调查.然而纵观整个民国时期,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部门,对西南民族究竟有多少种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是与当时国人的民族思想和国家观念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尚书>开始就有时西南民族的记载,此后对西南民族历史的研究便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无数学人研究积累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成果已蔚为壮观.在对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进行学术回顾的同时,有必要对研究中的民族观、民族史观、民族发展观等理论运用情况进行评述,以助于更好、深入地进行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斌 《思想战线》2003,29(1):45-48
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区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西南各民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 ,汉民族对其影响较大 ,因而中原汉族与西南各民族的关系发展成为西南民族关系发展的一条主线。唐朝时期 ,中原汉族与西南民族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贞元会盟又是其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0.
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勋 《思想战线》2004,30(6):96-102
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救济较多的时代 ,其中富民参与灾荒救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富民在灾荒救济中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 ,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富民参与宋代社会的灾荒救济有自愿及非自愿的差别 ,但他们广泛参与宋代灾荒救济这一事实表明 :富民已成为唐宋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中间层和稳定层 ,富民对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卫所文化成为明初百余年间稳定西南民族地区政治局势,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卫所文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构成,拉开了明初百余年间西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序幕;促进了汉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西南民族地区古代城镇雏形的形成,为其后封建城镇的大规模兴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群体有氐羌系统、百越系统、百濮系统。至秦汉时期,氐羌系统中分化出了叟、昆明、(?)、摩沙、巴、蜀、邛、哀牢、滇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后来逐渐繁衍分化成今天的藏缅语族各兄弟民族。在考察龙文化与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龙对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影响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西南古代各民族群体便兴起了崇龙之风。在此,仅就龙与西南古代氐羌系统的联系加以探讨。 一、龙与远古氏羌 氐羌是先秦时期活动于甘青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民族群体,甲骨文中有“羌方”、“伐羌方”、“往羌”、“羌妇”、“获羌”等名称见载。殷商时期,受商族所支配,如《诗经·商  相似文献   

13.
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我国西南民族聚落形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而形成,有聚集型和散漫型两种基本形态。西南民族聚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与该地区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分布特征相关税,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应采取多元的视角研究西南民族聚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构成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力,包含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容,聚合民族文化变迁的作用场域。选取民族文化变迁作用场域中"城市政治导向"与"民族文化认同"两个关键作用机制,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变迁的各种发展趋势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指出城市政治有限度地介入民族社会变迁,科学引导民族文化变迁,并在与民族群体文化认同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该书编者于2006年8月14日写的该书《后记》中介绍说:“一年前,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举行,来自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海内外中国灾荒史研究领域的诸多先驱及中青年学者近五十余人共聚一堂,相互切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龙晓燕  王文光 《思想战线》2003,29(1):103-108
中国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封建时代的研究是自发的 ,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缺乏客观性。 184 0年以后 ,西南民族史研究由自发转为自觉 ,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以后 ,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 ,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学术著作、论文不断涌现 ,西南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类进入 2 1世纪 ,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学者们只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地拓展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西南民族史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解决西南民族问题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阐述了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局工作期间,面对西南的民族问题,提出并实践成功的解决西南民族问题的办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沈文杰  王琪 《传承》2010,(33):82-83
"明清帝国的建构与中国西南土著社会的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于总结、评论"重构西江:明清帝国的建构与土著社会演变"研究项目的成果,包括西江流域的文化表象、社会变迁、族群与社会以及跨时空对话四大方面。此会奠定了今后西江流域研究和跨区域学术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灾荒资料对当代灾荒史研究极具价值。但因为古代灾荒资料的记录标准和现代灾荒理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不能直接照搬照用,因此应该精心区分古代灾荒资料与现代灾荒科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中国社会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家的观念与家族结构的分析是社会学、人类学用来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必要途径。如采用家庭策略的分析视角,可将宏观的社会变迁过程与微观的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方式联系起来,考量家庭对社会转型的能动反映。如从社会、文化、民族、全球的视角,可以重新审视家庭、家族、亲属网络在快速变迁的当代社会中所呈现的特征,并可以将家庭策略为核心的主题,置于区域研究与全球社会、多元文化与民族发展等框架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