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缘书求道     
读书为学最紧要的是明哓读书之道。每见同为读书之人,有人虽饱读卷籍、皓首穷经而无所成,有人虽所学不多,竞也有能以半部《论语》而指点江山、垂治天下,其结果可谓天壤之别。或日,人无书缘,谈何求道,而缘书以求道者,非经一番磨砺,恐难登堂入室。回忆自己读书旧事,尤有此感。  相似文献   

2.
书趣     
《新长征》1995,(8)
书趣建华凭一个读书人的直觉,我感到读书又“回潮”了.早就想围绕读书写点什么,这例不大因为我想“赶潮”,而是自幼不解“书缘”,以书为友,真的是有些心里话要说。读书之好起于上小学之时,那时的乡下也读不到什么大书,想来不过是些连环画和一些英雄人物故事之类罢...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1,(12):64-64
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读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在信息高频率更新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一书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关于"如何读书"、"怎样读书"这一问题的所思、所感、所悟,当我们品味文化大师的美妙文笔之时,可摸索其读书历程作为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指导我们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到一个乡镇进行调查,发现一个万册图书馆里只有一个读者。其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目前社会上自觉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读书的空气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主要活动就是从事带“刺激”的玩扑克,打麻将,即使是不玩扑克、麻将的人,也只是看一看电视,很少有人花时间、花精力去读书。其次,图书馆无新书可读。自1995年起,这个图书馆一直没有添置新书,因而吸引不了读者。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农村,要改变有图书馆、有书可读而不读书这一现象,一个基…  相似文献   

5.
逼不来的     
《党建》2008,(4)
念过书的人都知道,读书这事是逼不来的。别以为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名校,给他最优秀的老师,他就一定爱上学习。读书是个"开窍"的过程,有人快有人慢,周围的人需要耐心等待,而身在其中的学子则需要旁人的鼓励支持。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的一位伟人、一位高级学者,毛泽东终生与书相伴,与书籍结下了难解之缘。只要有可能,他几乎时时、处处都在读书。晚年,他一直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读书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手不释卷,甚至在弥留之际,只要他清醒过来,他还是要书看。毛泽东读书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几篇要紧书。”我们认为,一个人即使没有做“经纶手”的宏愿,也应当“有关家国书常读”。可是一提起读书,就有人喟叹没有时间,埋怨环境不好,说出许多不读书的“理由”。岂不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你是诚心好读者,在当今社会还能读不成书吗?  相似文献   

8.
读书成习惯     
姜仕贵 《当代贵州》2014,(19):60-60
正每天看书浏览报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前段时间看到《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的报道,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些思考。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据报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人甚至发出"静下来读点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叹。是什么让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固然工作繁忙、没时间,都是我们离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能成为障碍?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相似文献   

9.
读书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就读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别。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相似文献   

10.
王晓建 《湘潮》2004,(5):63-63
在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中,有一位获得过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的专家。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潘世征。潘世征,湖南宁乡人,出身于贫农家庭,只念过3年书。14岁参加红军。文化底子虽薄,但他喜欢读书,随身总是背着一袋子书,其中有医学书也有文学书,一有时间便专心读起来  相似文献   

11.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2,(17):10-10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对于官员来说,读书还可以养气、静心、励志、节欲,保护自己全身而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书中自有护身符”。当然,关键是要读好书、善读书,每遇精彩隽永之语,须赏之记之,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2.
徐萍 《当代贵州》2013,(1):60-60
学会读书就是学会品味,学会欣赏,学会思考。读书之道,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相似文献   

13.
人活在这个世上,大概都要沾染点什么嗜好。有人贪杯,有人爱财,而我生来与书有缘,窃以为:人生至乐,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褒有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此说真是真知灼见,经验之谈,道出普天之下读书人的共同心声。黄庭坚尝曰:“三日不读书,  相似文献   

14.
写字之人必先读书,我是一只老书虫了,书是我的鸦片。床头柜、沙发上都放有我常读的书,与朋友聊天,也大抵不离书。为了快乐而读书,为了超过别人的书而读书,为了认清自我而读书,为了再现青春而读书……读书的理由千万种,书能提升我的写作品质,敌强我更强,这是读书最大的功用。也有过一阶段,不知该读什么书,因为闭塞,没有新书可看,旧书又不爱重翻,于是陷入绝望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忙碌,家庭的琐事,使读书已成为一种奢求。曾排出一个又一个读书计划,但终因缺乏恒心、无法坚持而终止,也曾强迫让自己睡前看书一小时,但往往是丢书入梦,清早起床,地上拣书,书成了催眠药。  相似文献   

16.
人世间的书,多如恒河沙数。于是,喜欢读书的人,便有了“书海夜航”、“书林折枝”、“坐拥书城”、“书山探宝”等等美丽而雅致的说法,使我深深向往。 遗憾的是,我不是博览群书的人。我的青少年时期,可说是书荒的年代,没有多少书好看,参加工作后,虽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想补课,但“谋生无奈日奔驰”,静下来读书的时间也很少。因此,对于我来说,“书海”太浩茫,“书林”太广袤,“书城”太幽深,“书山”太高峻。书  相似文献   

17.
秦德君 《学习导报》2011,(20):42-43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 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  相似文献   

18.
爱书者说     
人活在这个世上,大概都要沾染点什么嗜好。而我总是在想,有什么东西值得人钟爱一生呢?古代《劝学诗》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读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旁人只道书生静坐书斋是一件极痛苦,极寂寞的事情。殊不知,个中滋味,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书呆子读书,自得其乐,似乎不足为外人道也。人各有所好,而我生来与书有缘,闲来最爱附庸风雅,窃以为人生至乐莫过于读书。  相似文献   

19.
袁浩 《奋斗》2010,(8):63-63
读书是最不挑剔时间场合的,只要你手头有书。古人可于厕上、马上、枕上读书,还可负薪读书,挂角攻书,甚或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如此说来。还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可读书呢?  相似文献   

20.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