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鑫 《思想战线》2012,38(1):141-142
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关系到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已构成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来看,有关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考虑到了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指出促进劳动分工可以抵消土地稀缺对经济  相似文献   

2.
黄勇 《求索》2008,(7):19-21
以产权在经济学中的引入及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基础,本文力图阐明,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涵义不同于法学意义上产权的所有权内涵。经济产权的本质内涵在于对一项经济资源的实际控制权和运用权;经济产权范畴的引入可以进一步阐释由资源的稀缺性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明晰了经济产权的本质内涵后,本文得出了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即资源的配置本质上是产权的配置。另外,以明确界定的经济产权,本文澄清了由于对产权概念的误用而导致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是一种稀缺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所以,这次中央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土资源部,体现了中央要强化土地管理。我们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但又是个经济大省,土地就这么一点,保护好土地尤为重要。我省现有4400万人口,按目前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一 新选择理论的关键在于加进了时间因素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率地配置于多种需求和欲望的科学” ,经济学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有着密切关系 ,资源的稀缺性永远构成对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缺少达到不同目的的手段 ,几乎是制约人类行为的一个普遍条件”。时间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 ,人们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天只有 2 4小时 ,必须就如何使用时间做出选择 ,因此 ,“时间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有限并能选择使用 ,而且目的能按重要程度加以区别时 ,行为就必然为选择的形式” ,“运用时间稀缺手段来达到一种目的 ,便意味着…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充分运用了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主要解决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环境污染的控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经济学视角看,循环经济理论触发了对稀缺、效率、产权和市场等经济学核心问题的再认识,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循环经济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为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赋予农民双重地权下的土地永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求索》2005,(1):42-43
目前国内对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研究都有或多或少主客体明晰界定的缺陷,一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定义和性质不明确;二是财产主体的权利和归属割裂;三是财产客体的内涵和界定分离;四是农民土地财产保护的机制不完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农村多元化财产主体格局相适应的,以土地双重产权分割(田底权—主产权—国家所有,田面权—附加产权—农民所有)为基础的崭新农民土地财产权保障制度———土地永佃权。因此,如何赋予农民这种双重地权之下的土地永佃权,如何保护农民这种双重地权之下的土地财产权,在理论上是一个新课题。对于调整和稳定土地制度变…  相似文献   

7.
鹿彦  李玉江  于龙 《前沿》2010,(1):63-66
由制度演进而来的制度权威在学术界逐渐受到重视。制度权威在驾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框架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约束和保护着人们的行为。制度权威的经济学内涵可描述为对制度权威这一资源或产权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将这一概念纳入正规的经济学中,带来一个新的命题——制度权威经济学。  相似文献   

8.
高扬  武深树 《湖湘论坛》2002,15(3):73-7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由传统单一的行政分配体制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使得农村土地利用逐步向合理化、高效化迈进。在新的体制下,传统农地制度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何针对这些影响创新农地制度,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普遍关注的内容。一、传统农地制度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1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的意识淡漠,土地被随意侵占、抛荒以致严重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来十分稀缺的耕地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  相似文献   

9.
<正> 房价上涨体现土地价值余先锋(浙江阳光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几年房价的飞速上涨,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和考量不足。也就是说,以前的土地要么被廉价卖掉了,要么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的不断积累,土地比其他商品更加稀缺,升值也更快。人们买房子,看到房子在不断升值,这其实是表面现象而已,其深层次原因恰恰是土地升值的体现。因为可以用来开发的城市土地越来越稀缺,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购买房子,除用来居住的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1,(10):23-26
有一幅人们很熟悉的宣传画,画面上那干枯的土地,渴望着从天而落的似泪的水滴。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成了世界稀缺的资源。 水资源短缺,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人们愈来愈关注水,关注水利,于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也就自然成了焦点。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现与发展,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锐减现象?如何正确处理开发区建设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  相似文献   

12.
朱音 《中国减灾》2011,(19):24-26
有一幅人们很熟悉的宣传画,画面上那干枯的土地,渴望着从天而落的似泪的水滴。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成了世界稀缺的资源。水资源短缺,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人们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政报》2006,(8):34-34
为了合理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在严格土地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的通知》。  相似文献   

14.
稀缺性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稀缺有一个向一般意义层面或普世内涵转变的过程,稀缺性假设并非一种"自然"公理,而是"人为"假设,这是对稀缺性假设追根溯源式考究的动力。早在古希腊时期,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阐述过人类社会的稀缺状态,但其内涵完全异于稀缺性假设,直至17、18世纪,霍布斯、洛克使用稀缺引出私有产权和雇佣劳动的合法性,休谟不仅在对稀缺定义的形式上与稀缺性假设极其相近,且同斯密一起论证了永无止境的需要及对其追逐的合法性,从而完成了直至现今资本主义的若干核心理念的合法性论证,稀缺性假设才得以基本形成。因此,稀缺性假设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获得上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大势     
《小康》2013,(9):12
刘晓光V粉丝1669823微博2304悼念科斯理解科斯产权理论的奠基人、经济学大师科斯昨日逝世。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能改进效率,并最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一套理论经杨小凯、张五常等人介绍而被中国人熟知,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不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的产权主体,因此,解决国有企业亏损问题的唯一的根本措施也就必然是要进行产权改革,从而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自负盈亏的产权主体。产权改革的目的是要明确地界定资源产权。因为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规律,资源产权的明确界定是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基础或前提。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所拥有的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曹钢产权经济学是一门以产权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随着产权改革的提出,产权经济学研究已成为我国理论界的一大热点。然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分岐较多,莫衷一是,急需...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现代产权思想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实际上,产权问题的经典论述在230年前就已相当丰富,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论述了极其重要的财产权利问题。人是自私的,也是社会的,人的劳动能力是属于天然赋予个人的财产权利,这种天赋人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劳动者择业权和流动权是这一神圣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基础。财富并不局限于金银或土地,其主要特性在于占有、使用和让渡权,而基于所有权的土地财产和资本资财,同样具有对土地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天然要求权。财产所有者对财产收益的必然要求等价于追逐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产权的权利束可以适度分离,但与这种分离相伴随的是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体现的是各个权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火兰 《政协天地》2012,(11):50-51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龙岩市耕地和平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为0.84亩,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0%。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土地闲置和利用不充分现象依然普遍,农村土地资源挖潜利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节约集约用地任务艰巨,迫在眉睫。为扭转这一局面,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胡建 《长江论坛》2009,(4):40-43,80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土地产权制的一个创新成果,它改善和发展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后建立的农村土地关系以及集体产权关系,使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的权利得到了较为明确的体现;它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农民按股份从土地经营收益中获得一定收益,并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此,它对于改革和发展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农村股份合作制起初大都是自发性的,这种自发的原始形态的股份合作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劳资关系不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收益分配与积累比例不合理,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但是,这种土地产权结构的调整是农村市场经济深化的客观要求,它的种种缺陷,可以在法律与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