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中的这句话近年来广为人们传诵,伯乐于是吃香起来了,“伯乐相马”也几乎成了知人善任的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发现,靠伯乐相马并非尽如人意。因之本人也来凑凑热闹,提出“三疑”,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谁都知道,韩愈那篇有名的《马说》,是讲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知遇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名句,差不多已是妇孺能诵了。但细查一下,《马说》全文151字,直接讲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知遇关系的,只  相似文献   

3.
伯乐亦常有     
伯乐亦常有黄荣光人才问题可以说是千百年来经邦治国的大事之一。唐代大散文家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因为有了伯乐,才能去发现千里马,可见伯乐之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  相似文献   

4.
渴望伯乐     
渴望伯乐大川说起伯乐,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大文豪韩愈老先生笔下那个相马专家,想起那“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不朽名句。正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缘故,伯乐才更可敬,要有价值,才有了这篇《渴望“伯乐”》的文字。不常有还是...  相似文献   

5.
不知是哪位前辈的脑筋如此富有创造性,把人中才俊即学识才干出众的人比喻为"千里马"。随之,"伯乐"也就成了善于发现和举用人才之人的代称。这样的"伯乐"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留下了慧眼识才、成就人才的一个个美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伯乐"队伍的成分逐渐起了变化,因为后世凡握有用人之权或负有察才、荐才之责者,争相以"伯乐"自诩,闹得"伯乐"多则多矣,但他们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其思想行为五花八门,心目中"千里马"的形象和评价尺度差异也让人难以想象,那么,"伯乐"现象也就复杂起采了。韩愈曾对此作过研究,说出了一个较著名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四》)这里的"不常有",或许是指由于"伯乐"因素给"千里马"即人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窃以为其内涵深广,不妨试作揣摹。  相似文献   

6.
世间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干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之士在苦苦等待之中发出了无尽的感慨。然而,有了“伯乐”,“千里马”就真的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田忌赛马”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华多 《前线》1988,(12)
这些年来。呼唤伯乐的声音,似乎很响了一阵子,大有彼伏此起、不绝于耳之势。其间,细究起来,也无非是韩愈老先生一千多年前的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虽有千里名马,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无以展现,只得“骈死于槽枥之间”而已。这大抵是怀才不遇的真千里马、欲求一逞的准千  相似文献   

8.
<正>聚焦中心任务,立足岗位职责,持续深化"三转",是新时期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作为纪检系统的一名组工干部,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围绕中心全局,选好干部相好"马",当好"无名伯乐"。首先,要有"赏马"的胸襟。古人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能力超凡,但仍需伯乐发现。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挖掘。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具体负责干部的实绩和口碑考察,就要有发现别人优点、助推别  相似文献   

9.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为“千里马”“扬蹄奋威”而“定位”的“公理”,千百年来一直倍受世人推崇,但遗憾的是现今却受到了挑战。让我们先看看现代“伯乐”的相“马”之术:原江苏省沭阳县委书记黄登仁,常以“伯乐”自居,他相“马”的原则是非亲威、朋友、战友等“圈内”之“马”一概不用。于是,他的七舅八姑十二姨全登堂入室。虽然他的老战友叶志连无德无才,在群众中影响极坏,但他力排众议,让其坐上粮食局长的“宝座”。原广丰县委书记郑元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明目张胆,以钱易“马”,按…  相似文献   

10.
质疑伯乐     
伯乐相马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古人说,“世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来,伯乐的作用大极了。伯乐善于相马,人们对他是十分信任的,他对马的评价就是马的身价,他说这马是千里马,那么这马立马身价百倍。我觉得,让伯乐拥有这样大的相马权力未必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成为一件可怕的事。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史载,一次,伯乐的一位朋友拉着一匹普通马到集市上卖,无人问津。于是他找到了伯乐,请伯乐前去帮忙,他让伯乐仔细地看他的马,而且走后还不停回头瞧那匹马,伯乐依计做了,结果此人的马立刻身…  相似文献   

11.
人际机遇这是一种对个人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又十分常见的机遇。有些同志常常能遇到善于发现人才的领导,所以比较容易得到上级的重视;有些同志却总是遇不上伯乐,干得再好也无人赏识。因此才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千古之叹。有些同志常常能遇到善于培养...  相似文献   

12.
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们的工作便忙了起来,渐渐地也就不大有时间到马场上去了。许多马们思忖着坐等伯乐也不是个办法,说不定一辈子都碰不上伯乐一面,这岂不是枉了一生,还不如主动去找伯乐。现代的马们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个现实社会中,到  相似文献   

13.
说起"伯乐"和"千里马",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伯乐相马"的故事。千百年来,一个个发现了"千里马"的"伯乐"被人仰慕,一匹匹被"伯乐"发现的"千里马"被人称颂。时逢今天,真识"千里马"的"伯乐"不乏其人,但是仍然拉"盐车"的"宝马良驹"不乏其数。某些自诩相马有术的"超级伯乐"所相之马不能不令人为之瞠目。A伯乐来自于"牧羊世家",他自然喜欢在"绵羊群"里相千里马。  相似文献   

14.
古代有一则《伯乐相马》的故事非常烩炙人口,到后来,“伯乐相马”通常用来比喻考察发现人才,“伯乐”则泛指那些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无数纵横驰骋,引领潮流的“千里马”,更需要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那么,怎样当好当代“伯乐”,与时俱进地研究“相马”之策,有意识、有目地地考察、发现人才,依然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许多马们思忖着坐等伯乐也不是个办法,说不定一辈子也遇不上伯乐,不如主动去找伯乐。 现代的马们也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当中,到伯乐家去总不能两手空空。伯乐们也不拘泥于日行千里而荐,找上门来的马被荐上去了,连一些被马甚至专门喜欢踢人的马也得到了重用。而且并没有人来找伯乐算账。于是马们便纷纷效仿去找伯乐,说自己如何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些不认识伯乐的马也想方设法找认识伯乐的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牵线搭桥,与伯乐拉上关系。实在找不到关系的,便大着胆子直接到伯乐家中拜访,…  相似文献   

16.
东耳 《前线》1984,(11)
这几年,伯乐确实走了红运。报纸上、刊物上,不谈人才便罢,一谈便言必称伯乐,而且大抵是从韩愈的《杂说》中引伸出来,说是要象伯乐识得千里马一样识得人才。“四化”建设需要人才,希望多出几个伯乐,多发现几个人才,那用心自然是很好的。  相似文献   

17.
李根龙 《唯实》2006,(12):65-65
对韩愈《杂说》中“说马”的一段文字,读书人都不陌生,其中关于伯乐先生与千里马关系的论述,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且津津乐道地反复引用: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党委领导对人才培养工作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部队各级党委领导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强化"人才准备是军事斗争第一准备"和"培养人才是领导最大政绩"  相似文献   

19.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战胜项羽的原因时,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意是:论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安邦治国我不如萧何。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之杰,但我能用他们。项羽也有个能人范曾却不能月用,所以我能战胜项羽。 刘邦善于识才,堪称伯乐。然而他更善于用人则超越了伯乐。伯乐因能识千里马而久为人们称道,但细想之,其相马之道可谓狭隘。千里马征战杀场大有用武之地,而普通作为牲口驯养的马也不乏“干才”,或善拉车,或善犁地,或善爬山等等。可  相似文献   

20.
依机制用人,不宜单靠“伯乐”相人。说起用人,人们便会自然想到那位善相“千里马”的伯乐,并希望多出一些“伯乐”式的领导,让所有的“千里马”都得到发现和起用。其实,伯乐虽然有独具的相马慧眼,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个人精力、视野范围、认知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