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老子哲学的一个巨大贡献在于它不仅是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第一个系统本体论学说,更在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用否定性的概念描述了存在本体,并由此形成了老子所反复标举的独特深刻的哲学方法,即其否定性的形而上学方法。通过对老子这种否定性哲学方法的内涵和意义的考察分析,无疑对我们理解把握一般的哲学及人类认识的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重大哲学问题和世界哲学史上出现过的种种现象,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对人类的哲学探索和哲学史研究,其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对于中国学哲史的研究,是否也具有一定价值?这是一个未被充分注意、当然也是未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我们通过研究爱因斯坦的论著,初步形成这样的看法:爱因斯坦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研究偏好,我们把这种哲学研究编好的迁徙变化,称为“哲学研究中心的转移”。在哲学史上,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两次转移,第三次转移──以创造为哲学研究中心的时代已将来临。探讨哲学研究研究中心转移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儒学案>是深具中国特质的学案体断代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的史学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中"道非一家之私","圣贤血脉散诸百家"等精彩的哲学史观,已经吐露出了近代学术平等与学术民主的思想霞光.该著以儒学为大本,以心学为主线,清晰地勾勒了有明一代儒家哲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7.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陈中 《学习月刊》2014,(4):17-19
进入哲学之门.首先面对的就是哲学史。按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所说:“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由此而言,探讨所谓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也就是在探讨和面对哲学本身。而且.哲学史应该由哲学导出.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史。  相似文献   

9.
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党性原则与哲学史上的每一个具体哲学体系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按照哲学党性原则的要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主要是对立斗争、水、火不容的关系,但哲学史的实  相似文献   

10.
德育哲学的"失语"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的德育状况迫切要求建立一种超越知识论的德育哲学.中国哲学以境界论为特征.从境界哲学的视角审视德育,德育在本质上为一种境界教育,或者说德育的目的和功用就是提升人的境界.当下,彰显境界论德育哲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哲学史的研究。从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所写的博士论文,到恩格斯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中,他们为了指导工人运动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了从古希腊罗马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发展史,几乎对他们以前的欧洲哲学史上每个重要哲学家都作过评论。在研究哲学史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他们的哲学史观。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形成,也是哲学史学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是指中国哲学由现代走向未来的过渡阶段的发展.在这个过渡阶段(21世纪前30年内),中国哲学应该从超越中国现代哲学的意义上寻找其发展的基本路向.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中国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趋势作了大致的梳理,以便说明目前所有现成的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方案,因为没有顾及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失去了指导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现实意义.要谋求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中国哲学界必须寻找新途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当代哲人首先要在三个问题上求得基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张炳照 《新视野》2007,(3):81-82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和谐哲学与和谐文化的发展,对全社会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谐理念也必将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考证,从时间和逻辑上考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意义几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思想都不是从当时的自然科学出发.相反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了自然科学.以科学作为哲学前提和基础的做法,不是马克思的方法,而是近现代哲学"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丁文江(1889-1936)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现代资产阶级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马赫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作为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科学派的一员"主将",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哲学的著述,并在当时与以后的长时期中具有广泛影响,使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他看来,西方的实用主义、马赫主义和新实在论都同属于"科学派",都试图用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来认识自然与人生。但他特别赞赏马赫主义,认为马赫主义最能体现科学精神,并以自己是科学的卫士而自居。因此,深入研究丁文江的哲学思想,对于准确把握中国马赫主义思想的实质与特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产生发展的途径与规律、对于科学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涉及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主要想从哲学史的角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这个问题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与一切非科学的哲学的根本区别,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和前途,因此不能不说清楚。  相似文献   

17.
孟子、庄子、荀子的人性论哲学都对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人性论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与庄子的性自然论都是形上层面的 ,在经验界他们都持性恶论的观点 ;荀子的性恶论是经验形态的 ,但他也有形上的超越的性善论。孟、庄、荀的人性论结构 ,都具有双重性的立体特征 ,此种特征对现代管理学具有人本管理的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刁隆信 《探索》2004,(2):134-13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 ,弄清其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弄清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 ,吸收其合理因素 ;还要批判地研究哲学史 ,研究西方形而上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进一步发掘哲学史宝库中的珍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包括其教科书及其体系的创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其教科书体系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只有一个 ,而其教科书体系应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因其文字通俗、简洁易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中具有明确应用意识的哲学理解与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何谓哲学"所作的"科学"理解,铭刻了纵深的思想史印记。重温《费尔巴哈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仍将具有持续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发展创新,唯有发展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