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的人民孜孜不倦永恒追求的理想社会。法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维度与支柱。“法治”是相对“人治”而吉,即法律主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生活方式和一系列的观念、理念及社会的运作模式、社会秩序。和谐社会指由人参与的社会中,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各种关系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序稳定状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法治。实现和谐社会要采取较完善的法治路径有:理念当先、引领深邃思维前沿;良法之治、构筑完备法律制度;运作协调、昭展和谐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治理社会的基本方式大体有三种: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一种是德治。而且,治理社会的基本途径必然是由原始社会最低层次的德治,发展到阶级社会中间层次的德治与人治、法治并用,再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层次的德治。  相似文献   

3.
大雪  杨子 《法治纵横》2014,(17):8-12
依法治疆 犯罪必惩 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再次明确提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依法治疆,加强法治建设,严厉打击犯罪。 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坚持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疆。”8月2日,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掷地有声地提出:“必须高扬法治的旗帜,坚持依法治疆,坚持犯罪必惩。  相似文献   

4.
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兼容关系理解法治与德治具有兼容关系,首先必须明确的概念是:在治国基本方略层面上法治相对应的是人治。在法治状态下,法律至高无上,人们崇尚法律,任何人和组织都必须接受法的最高统治,而无  相似文献   

5.
翻开历史,古今中外,治国的方略无非有两种,一为人治,一为法治。人治,指统治者一个或少数人之统治,是一种统治者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方式;法治,则是指一国依据法律进行统治。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权力归结点在人(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者的权力立足在法。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法制”一词产生很早,在一些古代文献和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言论、著作…  相似文献   

6.
法治、德治与宪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与德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两种治国方式 ,两者的理性统一构成了宪政。离开了德治 ,法治就失去了道德基础 ,并成为不可实现的空想 ;离开了法治 ,德治也将流于空谈 ,并最终走向专制与人治。宪政是法治的最高形式 ,同时也为整个法律体系提供了必要的道德根基。作为法治与德治的理性统一 ,宪政是任何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把这一治国方略写进了宪法。这在我国宪政史上也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人民摒弃人治,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民主法治国家的坚定信念。作为治国方略,中央和地方都必须自觉执行。地方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地方的具体实践。实行依法治国,就省级行政区而言,就是依法治省。一、依法治省的含义依法治省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在地方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结晶,是实施依法治…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人治与法治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从来就没有过单纯的人治,也没有过单纯的法治,任何统治阶级都是把人治与法治互相结合起来进行统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也要既实行法治,也实行人治。  相似文献   

9.
“人治”和“法治”的讨论,对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借鉴历史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作为学术派别,历史上确有侧重于“人治”或“法治”的两种主张。  相似文献   

10.
一、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民主是法治的前提与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与保障。在历史与现实中,没有无民主的法治,也没有无法治的民主,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理论依据。“法治”的概念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和公众的法制观念(或称法律意识)。首要的是立法,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首先是有法可依。在人民与权力统一的原则下,一方面确认人民与政府是主人与公仆的关系,一切国家机关包括政府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另一方面,肯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必须切实保护,不容侵…  相似文献   

11.
法治断想     
52法治,本来包含法与治两项字义,汇成一个词,就名之曰法治。法治从字面解释,是人们为了共同生存,制定一定的法律、规范来约束集体的行为,以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法治离不开制法和执法,而制法和执法又都离不开人为的作用,避免不了人的正面与负面的主导因素。所以法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摆脱不了人治。原始社会人治与法治很难分开。到了皇权专制时代人治也就是皇治,皇帝老儿一言九鼎、生杀予夺、随心所欲,更是不可避免。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由于人治缺乏制约,因此难以避免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任意性,乃至很…  相似文献   

12.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离,民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法治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开明、法治文明的制度典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义,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中必须秉持'人民之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法治”意味着“多数人之治”(民主),“人治”则意味着“少数人之治”。但在我国古代的“法治”观念里并无此义。却认为法为道之用,因而在法治国家里执政者就是“执道者”。所以只有知道、行道者的“君子”才能承担这一神圣任务。而“君子”在社会里却是少数。所以,“法治国家”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之治”,而是“君子之治”。这一“法治”怎么评价?想就此谈点浅见,并与西方的“法治”观念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人治,尽管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受人的因素的影响过大,非理性色彩浓厚,对公权力的行使往往具有随意性和任意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突飞猛进,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进,法治精神已逐渐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但这并不代表权大于法这种传统“人治”思想没有了市场,相反,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典型案例来看,权大于法不但存在,甚至还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表现出来。约束权力、  相似文献   

15.
准确把握“法治”的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典法治是个人或少数人意志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个人或少数人实行专制统治的形式和途径;现代法治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和途径。在我国,法治还是党在新时期的一种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法治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传统,因此,法治建设不能搞运动,而必须作艰苦的努力,并注意从传统中发掘有利因素,让法治深扎于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作用及原则吉林省人民检察院王松一、检察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是人类理性的选择和文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质属性决定必然是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  相似文献   

17.
经典名句     
《中国检察官》2007,(7):F0003-F0003
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遵循这种法治的主张,这里还须辨明,即便有时国政仍须依仗某些人的智虑(人治),这总是限止这些人们只能在应用法律上运用其智虑,让这种高级权力成为法律监护官的权力。应该承认邦国必须设置若干职官,必须有人执政,但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依法治国究竟治什么,有些人清楚,有些人其实并不清楚。就是道理上清楚的某些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也未必做得好。比如,相当长的时间中所存在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行业等等,多半理解的都是“治民”,都是治老百姓,都是把法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我想,如果把法律仅理解成各级政府手中的管理工具,法治建设不但步履维艰不说,老百姓还会对所谓的“治民之法”产生厌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9.
刘礼忠 《法制与经济》2009,(24):10-10,12
法治之治,多指一种治理活动,也指一种治理的结果状态;作为活动,有主体、对象、方式等问题值得研究。法治和人治的主体都是人,都是人依据人的意志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法治是民治与官治的统一、治官与治民的统一、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法治国家的特征是民本、和谐、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人治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之治,多指一种治理活动,也指一种治理的结果状态;作为活动,有主体、对象、方式等问题值得研究。法治和人治的主体都是人,都是人依据人的意志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法治是民治与官治的统一、治官与治民的统一、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法治国家的特征是民本、和谐、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