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人所言“与时俱进” ,在古代《易传》一书中叫“与时偕行” ,如 :“损刚益柔有时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 (《彖传·损卦》)“天施地生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彖传·益卦》)“‘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文言·乾卦》)《庄子》书中的《则阳》篇也有“与世偕行而不替 (废 )”的说法。后世不少思想家均有所发挥 ,如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其《周易内传》一书中说 :“既损既益而时因以变迁 ,则损益行而时因以偕行也。” (卷三 )古之“偕行” ,即今之“俱进”之意。欲了解古代之“与时俱进”观 ,须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 ,趋时…  相似文献   

2.
磨亮我们的根本思想武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的这个精辟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磨亮了我们的根本思想武器。“与时俱进”一词,源自《易经》“与时偕行”。《易经》的“益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是说,给人民大众带来利益,就像高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关键,就是随时令前进,把握时机施行。“与时俱进”的“时”,讲的就是时机和时代。马克思主义是…  相似文献   

3.
正【引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易传·彖传》  相似文献   

4.
《天津支部生活》2014,(2):47-47
“与时俱进”一词并非中国现成用语,而是由中国古语“与时偕行”“与时并进”等词语演变而来《周易大传》“文言篇”在解释《周易·乾卦》中的“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说文》注曰:“偕,俱也。”意思是说,君子终日勤勉努力,与时并进而不息。  相似文献   

5.
《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的基本思想。阐明了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的系统,是一个大化流行的过程。 关于《未济》卦,历代哲人都有深刻的阐述。孔子在《序卦传》首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末句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把六十四卦作为一个体系来对待。这里给  相似文献   

6.
《周易》在古代中国被看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思想倾向上,《周易》崇尚和谐,主张亲附聚合,高扬自强不息,倡导从革适变、与时偕行.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民族精神作出简明概括,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8.
“昭德塞违”一词出于《左传》中《臧哀伯谏纳部鼎、一文,文章说来国将取之于部国的大鼎送给鲁国,为的是讨好鲁国。鲁国的国君桓公又将受贿之物——大鼎公开展放在泰庙中。臧良伯认为,桓公是“君人者”,本应“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反倒“灭德立违,而宣其路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意思是说为君者带头收受贿赂,等于公开树立起了违犯纪律的榜样,如果官员们都学着也去公开行贿受贿,到那时该如何处置他们呢?为此,臧哀伯在他的谏文中大声疾呼:“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昭德塞违”,提倡用高尚的品质昭示…  相似文献   

9.
国庆与家庆     
有的人误以为国庆一词,是近代从西方传来的新概念。其实,只要查查《辞海》、《辞源》之类工具书,我们就会立刻明白:国庆古已有之,资格甚老。《晋书·武帝纪》:“皓遣使之始,未知国庆,但以书答之。”这是史籍上出现国庆二字比较早的文献之一。顾名思义,国庆者,一国之庆也。在以皇权为核心、本质上是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国庆庆什么?无非是─—也只能是庆祝皇帝登极,君临天下;全国既以皇帝这位大家长为至高无上的核心,皇帝的生日,或寿辰,当然也是国庆。在“君权神授”虚幻光环的笼罩下,皇帝被肉麻地称为“万岁爷”,故皇帝的…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是江泽民化用中国古代词汇而提出的具有深刻的文化蕴涵的概念,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精神。在我国古代重要典籍中,《周易》中有“与时偕行”,《庄子》中则有“与时俱化”。这两者其实就是“与时俱进”的原型。古人在《察今》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相似文献   

11.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亏、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这一词义,后也作“与世推移”、“与时推移”。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使用的“与时俱进”一词,与“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推移”、“与世推移”词义相近,但明显扬弃了这些词义中的消极意味,体现了一  相似文献   

12.
子思的《中庸》集《周易》、《论语》里中庸思想之大成,其中突出体现着一种人生和谐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中和”论。《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似文献   

13.
王充在他的哲学著作《论衡》中,有不少地方论及修辞的问题,“疾虚妄”、“务实诚”,就是他立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话说:“《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文篇》)“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对作篇》)“疾虚妄”的另一面就是  相似文献   

14.
名句遐思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  相似文献   

15.
清代甘肃籍文学家朱克敬《雨窗消意录》中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吴门叶天士桂精于医,求者如市。一日,肩舆出,有乡人揖道左求治。叶停舆,诊之,曰:“六脉均调,奚病耶?”乡人曰:“某所患者贫病也。闻公善治奇疾,故来求耳。”叶曰:“诺。”因令拾道旁橄榄核种之。“苗茁乃告我。”乡人如教。叶自是制方必用橄榄苗,病家求橄榄苗必于乡人,乡人益昂其值,期年,遂小康焉。  相似文献   

16.
依自身优势找准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胡培芝乡镇经济的发展,关键是选准突破口,而选择突破口的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孙子兵法》上讲:“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说,只要找准了优势,就能以锐不可挡之势寻求大突破,大发展。乡镇在...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不少地方存在的“革命书店”,其开设者并非美国共产党(下称“美共”),而是美国革命共产党(下称“美革共”)及其支持者。“美革共”被称作美国国内目前最大的“毛主义”组织。它是受我国“文革”影响成立的,党刊名为《革命》。该党的指导思想一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主张在美国发动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18.
饶文波 《先锋队》2013,(11):12-12
《淮南子.说山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相似文献   

19.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20.
何谓“诌弹”?这恐怕连《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也难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荀子·修身篇》中来理解。 《修身篇》中有关警惕阿谀逢迎的一段话是:“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正确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表扬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谁来阿谀逢迎,就是在坑害我。荀子对阿谀逢迎者是深恶痛绝的。 古文之“谄”,谓之“巴结”;“谀”者,谓之“行好”。“谄”、“谀”连用,泛指一种阿谀逢迎的恶习,即我们通俗说的“拍马屁”。荀子称它为贼,我们称它为一种精神的糖衣炮弹。若要给它一个型号,“谄弹”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