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羊春乔 《检察风云》2011,(10):16-17
铁路是个特殊的封闭系统,要使这个系统更廉洁、更阳光,唯一的出路是改革现行的体制,通过加强监管,走上廉洁之路。  相似文献   

2.
孙乾 《政府法制》2013,(10):17-18
备受关注的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正式亮相。通过人代会审议后,改革方案将正式由国务院付诸实施。实际上,从公布改革方案到落实方案、完成改革,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2009年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2008年3月,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拉开序幕,调整变动15个机构,撤销4个正部级机构,组建5个新机构.本次机构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力度之大,为历次之最.上行下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机构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国范围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本来就紧张,地方财政也捉襟见肘,然而政府机构重三叠四、山头林立,一个个建筑气宇轩昂、富丽堂皇,"山"虽穷,"寺庙"却多而气派.机构之间相互"打架",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4.
姚志勇 《政府法制》2009,(23):24-26
2009年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2008年3月,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拉开序幕,调整变动15个机构,撤销4个正部级机构,组建5个新机构。本次机构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力度之大,为历次之最。上行下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机构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国范围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5.
组织创新——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是社会组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他必然有着组织发生、发展、停滞、创新的规律.本文通过对组织创新理论的研究以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分析,指出组织创新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王善述中国地方政府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早在1989-1990年中央就先后确定在两个省、四个市、九个县及一些乡镇进行地方机构改革试点,1991年开始对改革方案进行研讨,1993年中央对地方各级党政机构改革正式进行了部...  相似文献   

7.
据《北京日报》9月15日报道,北京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组织实施。 根据改革方案,北京将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授权国资委代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北京市还将组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商务局。将肉菜放心工程协调小组调整为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将经济委员会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市政府直属机构,井将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此外,北京市将设立“工业促进局”,主要负责行业性专业化的工业产业促进工作。 经上述调整,北京市政府工作部门为45个,改…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迅速启动。然而计划体制的惯性、改革措施完善配套的艰难,又使机构改革的步伐缓慢而沉重。“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的分析计划体制下或受该体制影响的数次机构改革,冷静地思考现实机构改革的各项措施,可以得出,机构改革的法治化取向是本轮机构改革的应有之义。一、“人治”与历史怪圈的形成机构八忏对于现代中同人来说,足一个凝重而并不陌生的话题。在毛泽东时代的一轮又一轮的机构调整和改革,挟裹着政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改革“怪圈”形成的原因,分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法治化背景———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指出了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与法治有着必然的联系,最后尝试性地建构了机构改革所要求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政府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不仅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政府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理顺条块关系;加强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的选拔任用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据悉,自1983年以来,郑州市先后进行了5次政府机构改革。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这5次机构改革从当初简单的精简机构、减少人员,逐步发展成为深层次的转变职能和改革管理体制。“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理政府到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三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为九届全国人大的重要议题并获高票通过,它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这次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力度最大、决心最大的一场改革。此次机构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以法律来保障和推进。  相似文献   

13.
曹淑萍  王茜 《河北法学》2002,20(2):116-119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层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宪政秩序和权力结构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不相融 ,因此 ,重新界定行政权范围 ,设计出能够保障行政权规范有效运行的权力结构 ,优化宪政秩序是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所在。行政权的正确定位需要来自立法权、司法权、公民权以及其他社会权利的支持与配合 ,所以应把政府机构改革纳入整个权力结构调整的大系统之中。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宪政角度出发 ,加强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必须肯定,政府机构的增长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然趋势,这是由社会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加和政府职能的日益复杂化所决定的.但承认政府机构的增长是一种合理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增长都是合理的.事实证明,我国的许多政府机构是多余的,是不符合客观需要的异样增长导致了政府机构的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15.
政府机构改革的行政法治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建国后的50年中,政府机构的整编、精简和改革虽有多次,但始终没有走出“精简与膨胀”这一往复循环的怪圈。导致这种循环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没有将机构改革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精辟地指出过:“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要保证这场革命获得成功,我们就必须认真吸取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强化制度建设,学会用法律的手段约束政府机构的无序设立。职权的交叉重叠和人员的任意膨胀,使“精简与膨胀”的循环现象不再重复。本文中,笔者拟就政府机构改革的行政法…  相似文献   

16.
据悉,自1983年以来,郑州市先后进行了5次政府机构改革.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这5次机构改革从当初简单的精简机构、减少人员,逐步发展成为深层次的转变职能和改革管理体制."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理政府到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三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党政体制、职能、规范、制度、决策、发展、民主、法制等方方面面,涉及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涉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能否继续深化,关系十分重大。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必须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因为相对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表明我国的历史发展已经把它推上了再也不容忽视、不容延误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而其中政府机构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又首当其冲,其改革的程度与效果直接关系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着我国…  相似文献   

18.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 ,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二中全会的要求 ,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正式启动我国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 ,人们称为“第七次革命”。〔1〕按照改革方案的部署 ,各级政府要齐心协力 ,一年内保证改革方案顺利实施 ,三年内精减分流人员全部到位。纵观此次机构改革的艰难步履 ,本文试图探析其原因 :一、“帕金森”定律的客观存在 ,表明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行政 (国家机关、公共机构、地方行政单位、军队 )的总人数在大多数国家不少于就业人口的 10 % ,如果考虑到国有部门的人员 ,百分比明显地还要高。”〔2〕…  相似文献   

19.
行政权的定位与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府机构改革并不能通过单纯的精简就能实现,它涉及到政府行政模式的改革与重建,其实质是对行政权配置和运行方式的调整和革新。本文通过对行政权历史嬗变的剖析,指出准行政权的基本特质。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国家本位文化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与正在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碰撞,表明准行政权在我国的发生发展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这也正是我国机构改革一直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中循环的症结所在。准行政权的特质,要求政府在行政权的运作中遵循行政权有限原则、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这是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自然要求政府行为受此原则的规制。唯此,政府机构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我国地方政府为完善政府职能、明晰各部门权责、精简机构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分别进行了数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数次改革中也能看出,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顽疾"。本文通过对这些症结的分析,来了解制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