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渭清 《求索》2008,(9):224-226
借助金文、殷墟甲骨卜辞及传世文献考察殷商时期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可以发现有商一代正是性别角色确立并渐趋明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内涵逐渐脱离了原始生殖崇拜的单一取向而日臻丰富。殷墟甲骨卜辞中存在的“女、妇、母、妣、爽、妻、妾”等一系列和女性角色相关的文字语义系统昭示了殷人对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贤内助的角色定位已然确立。降及帝辛时期.以商纣为代表的帝宫对女性美艳的狂热追求反映了对女性性别角色审视的突变,这一新变亦成为后世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滥觞。  相似文献   

2.
周爱萍  刘金双 《思想战线》2013,39(1):143-144
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gender stereotypes)是指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广告中有着固定而不同的角色要求。性别角色定型也即是性别刻板印象,具体地说包括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性别气质是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表象、行为和性格等,它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内容,把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灌输给儿童,儿童在这一环节中再将社会的性别认同和个人的性别认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认识和认可。一、性别角色定型化:电视广告向儿童展示的内容(一)权威化抑或魅惑化:男性与女性的病理  相似文献   

3.
创业女性性别角色认定的特征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男性的创业数量比女性高,但性别本身并不影响创业,真正影响创业的是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定。对225名创业女性进行研究,发现创业女性的性别角色认定与普通女性有着显著的不同,女性化所占比例不到1/4,而男性化、双性化所占比例则超过50%。就性别角色认定的结构而言,创业女性拥有男性化特征竞争、力量、自治、进取及女性化的特征友好、共感、率真,并且在力量、自治、进取、友好及率真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女性参政水平是衡量男女平等的标准,同时也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我国女性参政目前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但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女性自身的性别角色认知、社会角色认知、情感角色认知严重制约着女性参政的自发要求。  相似文献   

5.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男女两性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互动来学习自己所属社会、文化所期待和规定的性别规范,从而形成特定的性别意识并学会成功扮演相应性别角色的过程。单性别成长背景下的独生子女承载了父母的双重性别期待,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下,其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三个阶段的性别角色社会化一直沿着偏离生理性别设定的正常轨道建构性别角色。因此,独生子女中存在较多的中性化性别角色,即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由于中性化性别角色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因此要积极引导独生子女的性别角色从中性化向双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关注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中产阶层女性自主选择的单身生育实践,探讨转型社会背景下女性性别角色的变迁。文章基于对22名未婚生育的异性恋都市女性的深度访谈发现,单身生育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产物,体现了这些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育儿保障尚不完善和代际联系紧密的情况下,这些女性的原生家庭接纳并支持她们的单身生育选择,协助其进行抚育照料。文章认为单身生育体现了个体主义和家庭主义之间的协商和融合,并重新塑造了女性对家庭内外不同性别角色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在六省市所做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在"中性化"接受程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分析了对"中性化"接受程度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更加重视对女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引导;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和媒体在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继娥 《理论月刊》2007,(6):116-119
转型期的女性散文通过展示女性的生理特点与生理职能来肯定女性的生命价值与社会贡献,从而对其生命进行礼赞。她们着重展现社会司空见惯的女性生理与女性心理,使人了解女性的性别角色对社会、人类、历史的作用,折射出女性的性别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女性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研究女性管理者的文献不断增加。文章从性别角色认同、职业发展、领导力与管理绩效等方面对国内企业女性管理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评价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挤压,女性在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中都处于边缘状态,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女性开始了自己的书写活动,这种书写有两个特征,一是女性渴望在自己的“屋子”里书写,二是女性书写在“空白之页”。  相似文献   

11.
职业女性缘何选择隐婚——基于冲突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学习与实践》2008,(2):158-160
本文基于社会学的冲突理论视角,对职业女性选择隐婚的原因进行探讨。初步认为,社会性别角色认知的习惯化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冲突,职业生活中长期以来难以改变的性别矛盾,女性自身对“自由状态”、“自由氛围”的追求和对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向往之间的冲突,是职业女性选择隐婚的深层诱因。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为返乡创业青年女性提供了发展机遇。研究基于赋权理论,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探究该群体的短视频赋权实践。通过对抖音平台20个返乡创业女性博主账号进行视频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发现短视频对返乡创业青年女性的赋权是一种基于主体行动的新媒体运作机制,赋权核心在于使女性拥有自我掌控的权力和能动性。通过“前台”展现女性主导的多元行动网络、“微叙事”建构女性返乡创业话语、互动仪式推动返乡创业共情传播,发挥和转化女性优势,从行为、叙事和情感三个层面完成权力赋予进程。然而女性仍受平台机制和传统观念所规训,赋权过程蕴含着显性和隐性的性别角色协商,既固化了公众的刻板印象,也造成短视频内容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生育主体,女性对生育疼痛的认知,代表着她对自我与外在的理解和处理。当女性介入历史文本的书写,这种独特深刻的性别体验必然成为她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点。女性文本在孕育这一偶然个体生活事件中对性别角色的体验式叙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无意识的生育工具到主动的生命创造主体的巨大变化;生育体验与女性主体意识、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互动关系。女性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在人格心理上真正独立,才能以人的立场而不是女人的立场穿越疼痛之门,成为健全的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14.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与女性发展的民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是民族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总是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民族等的印记。本文就性别角色作了民族学与心理学的分析,本文就性别角色作了民族学与心理学的分析,尤其是对性别角色获得的文化与民族因素、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作以剖析,以期对民族性别角色获得及克服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借鉴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四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和策略,构建了传统农业场域向民族旅游场域转换与少数民族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互动分析框架,并用龙胜龙脊景区民族旅游开发对景区内少数民族社会性别角色变化的影响验证了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农业——旅游场域转换与社会性别角色变化的互动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中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人类文化学、行政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武则天皇权在其性别角色、皇权和公共行政等方面的合法性进行论述,以此展示女性公共行政的魅力以及在人类文化和公共行政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卫华 《理论月刊》2006,(9):141-143
传统性别角色妨碍女大学生就业。学者们关于性别角色的认识为考察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别角色教育能帮助女大学生改变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改善她们的就业。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主要包括"两分领域"和"家庭天使"观,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当时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塑造、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官太太"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结构性条件.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和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彼此强化,限制了女性通过正常途径获得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的机会,使女性在与社会结构的权衡中作为行动者扮演了一些非正式角色.家国同构、家族主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长制的行政组织为"官太太"这一特殊角色成为社会现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官太太"实质是人情式社会联结的中间人、权钱式社会交换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个中心概念,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分析范畴。本文在回顾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的同时回溯了它在性别与传媒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在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传媒对女性歧视的同时,也应重视传媒对男性性别角色的一些不合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