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论网络自杀协议犯罪场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勇 《法学评论》2006,24(6):124-132
各国社会学界、精神病学界通常将网络自杀(Cybersuicide)、网络自杀协议(InternetSuicidePacts)视作新的自杀类型,实际上,网络自杀协议中存在多种促进、激励甚至直接导致死亡的人为因素,属于互联网时代与自杀相关的网络杀人行为。本文分析了网络自杀协议中之犯罪场及这一犯罪场中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应以减少自杀者和有自杀企图者为目标,主张采取结合疏导、减少有自杀念头者和遏制影响自杀的外部消极因素这两方面措施的对策。本文还对网络自杀协议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网络自杀协议相关犯罪立法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内5个城市地区采取不同自杀方式人群的性别和年龄特征。方法收集上海、金华、武汉、娄底、都匀城市地区警方处理的548例自杀案例,根据自杀方法将案件进行分类,研究各种自杀方法的人群年龄和性别特征,结果在各种自杀方式的年龄分析中,高坠和自缢的自杀者平均年龄最大(约55岁),溺水、自缢次之(约49岁)、口服毒物较为年轻(约45岁),而CO中毒自杀者平均年龄最小(约37岁)。在自杀方式的性别差异中,男性更多地出现了锐器自杀(52:24),自缢(67:33)和高坠(55:45),女性则在溺水自杀中占据多数(58:42)。结论每种自杀方式涉及到的人群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差异明显,CO中毒自杀的自杀者最为年轻;男性更倾向于用机械性损伤的方式来自杀。  相似文献   

3.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2000年全世界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815000人,自杀已成为世界第13位死因。本文对郑州市188例确定为自杀案件中死者的性别、年龄、自杀方式、自杀原因等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68例自杀案浅析赵成军湖北省丹江口市人民检察院(441900)本文通过对丹江口市1984年~1993年自杀死亡案件168例的收集整理,并对自杀的方式、原因及自杀者本人的基本情况、自杀的认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资料分析1、性别:男性72例(42....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攀高自杀救援案例的研究,分析了攀高自杀的主要原因、人群、发生的地点等基本规律,依托心理学、警务谈判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攀高自杀事件的处置程序、人员的分工、行动要点.  相似文献   

6.
芦红 《法制与社会》2010,(24):67-68
人寿保险合同中的"自杀条款"在保险领域中,一直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自杀是否具有可保性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发展过程。最终,美国法院在自杀可保与不可保的冲突中创制了自杀免责期间制度,并发展成为如今的"自杀条款"。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新修订的《保险法》第44条有关"自杀条款"的规定,主要从法学理论上分析复效合同中自杀免责期间的起算点问题以及新增加的但书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主观性上来说,死亡可分为意愿性死亡和非意愿性死亡,其中自杀就是一种意愿性死亡行为。本文指出自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良性运行。本文主要根据涂尔干的《自杀论》来剖析世界特别是中国的自杀现象,首先讲述了自杀的现状,然后结合涂尔干的理论来分析自杀的原因,最后进行了一些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于都县209例自杀死亡案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县209例自杀死亡案例的统计分析,探索自杀者性别、年龄、职业、自杀手段、诱因等的一般规律。并对特殊自杀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何力西 《法制与社会》2010,(19):182-183
本文采用简版大五人格量表、主观社会支持量表、贝克自杀量表对226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服刑人员的责任性越高,自杀意念越低;神经质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高。(2)社会总支持影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形成,支持力度越低越易产生自杀意念。(3)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责任性、健康状况、职业、独生与否与自杀意念强度息息相关,其中责任性与自杀意念相关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辖区内自杀案件的特点,对其中自杀方式较为特殊或复杂的案件进行分析总结,将之归结为非典型自杀,根据其损伤方式,伤口形态等的不同将其分为多种方式自杀和特殊创伤型自杀,分别进行阐述,通过对这些非典型自杀的法医学特点的分析,为非正常死亡案件性质的正确判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评估已经成为现代监狱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国罪犯自杀的评估研究还非常欠缺。在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自杀和罪犯自杀的相关评估理论模式和评估研究之后,在总结国内罪犯自杀评估和预防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罪犯管理和改造的实情,提出了罪犯自杀危险评估的原则,并从罪犯自杀危险性因素的建构、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手段和程序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评估的初步构想,以期为进一步的有效评估罪犯自杀危险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制止罪犯自杀一直是摆在监狱管理系统面前的一个难题。罪犯的自杀事件不但严重危害着监管秩序,也具体反映了刑罚执行效率和罪犯改造质量。本文从工作实际与相关社会及法律理论出发,对罪犯自杀问题的形成原因和综合治理加以探讨分析,并结合实例,针对罪犯自杀的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控制这一现象、改进监狱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高翔 《法制与社会》2010,(8):190-190
自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老年人自杀呈增多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年人自杀原因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一些预防或干预老年人自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多种手段自杀15例分析曹际玉山东省莒南县公安局(276600)用单一手段自杀在法医临案中经常遇到,但一人利用多种手段自杀则较少见。为探讨利用多种手段自杀的规律特点,便于作出自杀客观结论,研究自杀的流行病学,现将临案中所见15例采用多种手段自杀的案例作...  相似文献   

15.
425例自杀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 ,2 0 0 0年 ,全世界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 815 0 0 0 ,相当于每 4 0秒有一人自杀 ,自杀已成为世界第 13位死因[1,2 ] 。在我国 ,自杀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作者收集本室 1987~ 2 0 0 2年 (上半年 )检验过的 ,并且有详实记录资料的 4 2 5例自杀案件 ,通过对自杀者的年龄、性别、自杀方式及自杀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渴望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及自杀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1 资料分析1 1 自杀人数在三个年份段的分布情况以每 5年为一个年份段进行观察 ,该 4 2…  相似文献   

16.
毛亚楠 《方圆》2021,(7):9-9
“在线自杀主动预防”系统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团队在2017年4月发起的一个课题项目,主要内容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筛选出微博树洞里的留言,找到那些有自杀意念却还没实施的留言者们,并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个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人们对于自杀者的固有印象,比如很多人认为在网络上说自杀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博取他人关注,而不会真的采取措施,但通过朱廷劭团队的研究,事实上在网络上表达自杀意念的人有一半以上真的尝试了自杀;又比如人们往往会认为自杀行为多属冲动型,但朱廷劭他们通过分析已确认自杀的微博用户的公开数据,得出自杀死亡用户在自杀前往往在社交网络上有表达清晰的逻辑结构这样一个结论。  相似文献   

17.
涂文强  赵虎 《法医学杂志》2009,25(5):380-382
长期以来,中国对自杀的判断仅依靠死亡现场和尸体特征,忽视了心理解剖对死亡方式的区分作用。心理解剖与传统的自杀风险评估和自杀流行病学调查有明显区别。心理解剖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死者个性特征、行为方式、自杀动机;心理解剖的方法是全面调查、收集和分析死者有关的资料。心理解剖也存在很多限制,其中缺乏标准方案是主要原因。最近Bermanr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在我国应用之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自杀条款之创制,调和了关于"自杀之可保性"命题的理论冲突,超越了危险共同体中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对立,堪称20世纪初人寿保险法制史上的伟大法律革命。自杀免责期间之制度设计,旨在排除被保险人"缔约之际"已具备的以取得保险金为目的之自杀风险,借此切断"自杀"与"保险金"之关联、稀释被保险人自杀之意念、达成举证责任之转换。当人寿保险契约复效时,自杀免责期间不宜重新起算。作为保险人免责事由之自杀概念,重在考量被保险人自杀时主观故意。自杀作为一种法律事实,其构成要件当以被保险人自杀时"意思能力"而非"行为能力"之有无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面对目前不断发生的研究生自杀事件,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研究生自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自杀原因与自杀方式之间的关系,为自杀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勘验、尸表检验、尸体解剖、调查走访来确定自杀案件,收集昆明市五华区近三年来的124例自杀案例,然后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描述性统计等分析。结果自杀者男女性比例为1.53∶1;自杀方式多选择高坠、自缢和溺死;自杀者昆明户籍与非昆明户籍的比例约为1∶1;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自杀最多;10~50岁年龄段的人群多选择高坠自杀,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自缢自杀的较多;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均以高坠自杀为主;因精神疾病、自身疾病和经济问题自杀者多选择高坠、自缢,而因感情问题自杀者多选择高坠、服毒。结论自杀是一类十分复杂的案件,对于疑似自杀的案件要多方面勘查、全方位思考,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确定案件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