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妇女教育资源的状况.即接受教育机会的多少和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基础.本文以家庭教育为视角,从妇女教育资源与其子女的抱负水平.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等方面的相承关系,谈妇女在家庭中的教育地位以及城乡的差异,一、妇女教育资源与子女抱负水平的关系一般说,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其对子女的期望程度相一致,对其子女的抱负水平也有直接的影响.这里讲的文化程度有两层含义,一是学历程度,一是能力程度.家长的文化程度,特别是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成才的期望越强、越迫切.子女的目标感也越强,抱负水平越高.在国外一些调查中,参加全国水平学习竞赛的中学生,被问及他们受教育的志向时,明显呈现出一种趋势,即其母亲文化水平与子女求学期望之间有相应关系.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其子女具有读研究生的抱负的,比只受过初等教育的母亲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在这些单亲家庭中,以女性为主的单亲家庭占近90%,城市贫困单亲母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女抚育是单亲母亲最重要的职责,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她们面临经济、住房、工作与照顾子女时间冲突、难以获得抚养费和抚育中的力不从心等困难.离异单亲母亲在抚育子女时更容易获得原生家庭的帮助;丧偶单亲母亲在抚育子女时更容易获得前夫方亲属的支持;正式的社会资源倾向于流向丧偶单亲母亲.  相似文献   

3.
一般紧张理论(GST)是最常被测试的犯罪学理论之一。根据GST,紧张倾向于产生负面情绪,产生纠正措施的压力,如犯罪和违法行为。虽然GST得到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但一个未得到充分解决的问题是,在评估该理论的普遍性时,抽样人口缺乏多样性。本研究以我国四所监狱335名在押女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压力与消极情绪对女性犯罪水平的影响。压力变量、身体虐待和歧视对女性服刑人员犯罪水平有正向影响,而消极情绪与女性服刑人员犯罪水平无显著相关。两个控制变量,即目前的犯罪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是预测女性犯罪的指标,其中较年轻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犯罪更严重。讨论了对未来研究和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应用regress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居民初婚年龄与教育、性别和户籍的关系,了解初婚年龄在教育、性别和户籍上的差异。通过研究了解到,初婚年龄与个人受教育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呈正向相关,并显露出明显的性别和户籍差别。受教育程度对于女性初婚年龄的推延影响远远大于男性,对非农户口女性初婚年龄的推延效应大于农业户口女性。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获得的教育水平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同时我国初婚年龄呈现农业户口早、非农户口晚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母教的地位及历史贡献 众所周知,养育子女是父母双方的责任,从女性特有的生理条件和现实状况来看,女性对人类的繁衍和生存尽了更多的义务,作出了特殊贡献。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孩子受到母亲的照顾,感觉到愉快,爱的种子就在孩子心里发展起来了……他不再哭泣了,以他明亮的目光,回答他母亲的微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母亲抚养压力是指母亲在抚养儿童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体验,主要表现为与抚养行为有关的焦虑、紧张、挫折感等。研究表明,抚养压力是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变量。母亲行为是指母亲在抚养儿童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母子互动系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学者通过研究一致认为: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变异对3岁前16岁后,性格豪爽、感情粗放,受教育程度高的孩子的心理伤害小些,伤害最大的是正处于青春危险期的少年.特别是那些父母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态差,自己又是性格孤僻内向、感情细腻敏感多疑的孩子.这里主要谈单亲家庭里采取溺爱式和高压式教育方法时,孩子容易产生的行为问题.1、溺爱式教育方法使孩子性格变得骄横任性不服管教.  相似文献   

8.
调查发现,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亲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同,子女所受到家庭束缚的程度也会不同;面对子女和工作,父母绝大部分奉行子女优先原则。第二,校外生活方面: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娱乐时间相对较少。第三,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方面: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父母期望不同,小学生的校外学习方式也会不同;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成长的社会背景会影响群体工作伦理的倾向性,而生长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个体工作伦理的选择性.文中对工作伦理在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传递进行了回归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工作伦理的各个维度中,工作为中心、道德观念、休闲观念、教育观念在父母与子女间存在代际传递效应,而努力工作、团队观念、时间观念则不存在代际传递效应.父亲、母亲工作伦理对子女工作伦理影响相比较,其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父亲在时间观念和努力工作方面对子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社会行为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城乡差异、贫富差异、东西部区域差异、公共服务不足、儿童保护法制不健全、农村文化衰落等宏观因素,也有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消减、监护人监护职责不到位、留守子女家庭重视物质建设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关爱等微观因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既需要改革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由补缺型向适度的普惠型社会福利转变,也需要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健全对留守儿童的救助保护体系与机制、开展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等。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发展除受到自身影响外,还受到环境中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家庭环境纷杂度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还包含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被证明受家庭环境纷杂度的影响。对300名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纷杂度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户籍所在地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差异。儿童问题行为,在性别、独生与否、年级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显著。2.家庭环境纷杂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维度都存在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均与儿童问题行为相关。3.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纷杂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父母对子女拥有法定平等的冠姓权,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女性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权利,这更导致她们在家庭中遭遇歧视,受教育不足,进而影响其社会地位.女性争取子女冠姓权存在较多的障碍,应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分享子女冠姓权,以提升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加快男女平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女性高龄老人基数大、比重高的问题是影响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从性别差异、城乡差异等角度对中国女性高龄老人的特征差异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发现:2020年我国高龄女性人口占高龄老年人口的近六成,高龄女性规模及其占总人口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增速近二十年来不断加快;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在小学及以下水平;居住安排上主要与子女同住,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员支持;自评健康状况较差,自评健康的比重明显低于男性。基于此,提出设立高龄女性救助基金、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和设施专业性、完善家庭照料者支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运动习惯问卷,分析探讨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以及与运动习惯的关系,为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提供学校运动干预措施的依据.研究认为:城市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平均总分高于一般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平均总分;运动习惯与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相关性;性别和是否留守是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两个影响因素;运动水平、参与体育组织、组织活跃程度影响城市留守男童偏差行为,而与城市留守女童偏差行为密切相关的运动习惯有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参与体育组织、组织活跃程度.运动习惯对城市留守男童强迫性、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的偏差行为产生影响,对女生的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方面的偏差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目前对性别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尚无定论。通过对农村地区性别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定性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女性整体受教育年限少于男性;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村女性和男性从事非农工作概率的可能性,受教育程度对帮助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起了关键作用;受教育程度对男女是否从事非农工作的影响不一致,男性显然获利更多;由于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男性收入的绝对值较低,所以男性教育收益率扩大;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导致女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从而降低了女性教育收益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以及自尊量表、焦虑量表、孤独量表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考察初中和小学阶段儿童的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受欺负次数对儿童的同伴拒绝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种作用基本是通过儿童的行为发生效用;儿童受欺负的频次、持续时间及其同伴拒绝水平影响儿童的自尊水平,同伴关系在学校欺负与儿童的自尊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相对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而且随着受欺负时间的延长,儿童的焦虑、压抑和孤独的情感更强烈。  相似文献   

17.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以及自尊量表、焦虑量表、孤独量表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考察初中和小学阶段儿童的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受欺负次数对儿童的同伴拒绝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种作用基本是通过儿童的行为发生效用;儿童受欺负的频次、持续时间及其同伴拒绝水平影响儿童的自尊水平,同伴关系在学校欺负与儿童的自尊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相对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而且随着受欺负时间的延长,儿童的焦虑、压抑和孤独的情感更强烈。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27名来自离异家庭和279名来自完整家庭的7~16岁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采用对比的方法,探讨了儿童单亲生活适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孩子的性别,抚养者类型,离婚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四个因素是影响儿童对单亲生活适应的重要因素。离婚时孩子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单亲生活适应的显著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日益增多,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却面临诸多困境,这不仅是由于制度的屏障和国家政策的限制,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责任的缺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的局限性也是重要的原因。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责任,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立流入地政府责任制,完善相关法规和软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20.
由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研究项目(CGSS2005)的调查数据提取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关系支持因子、弱关系支持因子和工具性支持因子,对三个因子做性别比较,并把其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要提高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应该逐渐消除社会上的性别歧视,注重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女性的劳动收入,从而提高女性的工作和社会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