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山东省治理青少年犯罪状况的考察发现,无论是事前预防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创造良好的青少年亚文化环境,还是进入诉讼程序的“少年法庭”和“圆桌审判”,全省各地创造出的许多经验和措施都具有建设性、实效性。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系列社会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研究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是当前青少年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国外的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作法 从目前国外普通教育实施创造教育的实践来看,“思维教育”已经得到特别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报刊和有关资料陆续报道和介绍了前苏联的“思维课”、美国的“思维技巧课”、保加利亚的“思考课”等等。  相似文献   

4.
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塑造青年。为进一步丰富南汇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2005年5月,南汇团区委、区青联、区少工委联合举办“2005南汇青少年文化月”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文化月以“青春、时尚、动感、追求”为主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关心教育青少年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事关祖国前途、民族未来,在我国已源远流长。历史上的“孟母”十分注重外部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曾“三迁择邻”,并有“断  相似文献   

6.
创造动机在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又受到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各种创造动机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归因方式、需要、自我效能感、兴趣影响青少年的创造动机。据此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归因指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运用恰当的奖赏和评价方式激发创造动机,鼓励青少年的质疑精神,引用竞争机制等措施来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动机。  相似文献   

7.
电影产生于十九世纪,繁荣和发展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深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类型,对青少年观众的审美教育影响深远.传统的影院观影,因为存在“审美距离”,所以均是“观赏型观影”,青少年观众的“审美体验”受制于编剧和导演的“审美叙述”,形成青少年观众与编剧和导演之间的“审美主体间性对话”,青少年观众可以获得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审美体验.“VR电影”的发展打破了“审美距离”,在“现实世界”、“想象世界”之外新创了“虚拟现实”,青少年观众“深度浸入”,甚至参与“VR电影的审美叙述”,形成更为复杂的“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同时,因青少年观众自身主体构建的“未完成性”和“波动性”等,也容易带来部分青少年观众审美体验过程中的“情感亏空”以及“价值偏离”和“伦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未来的VR电影创作者如何在保证VR电影的美学和伦理学的底线和边界的前提下,重新创立一整套适应VR电影的电影叙事语法和生产法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对68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观念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尊亲恳亲”和“奉养祭念”等核心传统孝道观念仍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而“护亲荣亲”和“抑己顺亲”等变迁传统孝道观念则随时代发展而明显弱化;青少年孝道观念具有地区差异,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孝道观念显著弱于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青少年;青少年孝道观念存在年级、性别、家庭环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尊重他人”是青少年必备的品行。“尊重他人”教育对青少年品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尊重他人”体现为尊重父母、尊重同学及尊重其他与自己交往的人。青少年“尊重他人”的途径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克服嫉妒心理和培养宽容意识。  相似文献   

10.
时代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弘扬青少年的主体性。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反思,确证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的辨证关系。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视域转换,由“教会顺从”转向促进青少年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由成人化设计转向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由重说教转向重青少年的体验,由单向控制型师生关系转向多(双)向互动交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穿越”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穿越热”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穿越”作品限制了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青少年对历史的曲解.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来有效应对,舆论引导青少年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增强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判断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精品,从而带领青少年走出“穿越”文化的丛林.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情结”。要严格区分有“网络情结”的青少年和网瘾患者二者的界限。由于“网络情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教育机构要实施关爱教育.帮助青少年摆脱对网络世界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决定着青少年的意识和精神,并最终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和方式。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空间。社区文化环境建设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发展产生着“催生与颠覆并存”、“建构与解构并存”以及“强化与弱化并存”等显著影响,这给青少年群体实现自我发展的根本任务以及青少年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改善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势在必行.要将网络时代的交互性、多维性视为青少年顺利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平台,将网络时代的自主性、平等性视为青少年自主性形成的内在要求,将网络时代的交互性、虚拟性视为有助于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的良好条件.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完善青少年在同辈群体和家庭系统层面的人际关系,通过青少年自身、青少年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实现青少年增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的因素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杂事”和“琐事”。按理说,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不足以促使青少年为之“拼命”的,事实上,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于他们当时的激情,即所谓激情犯罪。  相似文献   

16.
将“青少年是否实施越轨行为”看作一个“因变量”,通过对越轨社会学的七大理论取向进行分析和评估,从中提取符合中国社会情境、可以解释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即对本文设定的“因变量”产生作用的12个“自变量”。在提取“自变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整合,建立了一个可以分析我国青少年越轨现象的整合性理论模型,并根据整合后的理论,对预防和解决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4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思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SES与父母温暖理解和干涉保护、创造思维显著正相关;(2)在控制了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后,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起补偿作用;(4)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表明家庭SES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父母温暖理解在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滞后的”补偿作用,但“同步的”压力缓冲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艺术具有现实美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审美价值.艺术美能怡情养心,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欲,使人受到感化和教育.现实生活中对青少年的艺术美教育容易被忽略,应积极培养青少年对艺术美的审美兴趣、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唤起和发展青少年潜在的审美需求,树立青少年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从而促进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以非积极元素为主的“非主流”文化在青少年的推崇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青少年狂热追求“非主流”,有其心理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负起共同的责任,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涉黑”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是我国又一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命运和前途。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阕释“涉黑”组织之特征,继而正确把握青少年“涉黑”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