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再认识“以人为本”理念,它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个体本位和整体本位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科学发展观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心鉴 《理论探讨》2004,23(5):10-13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丰富内涵,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建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讨论中,涉及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有的同志说:“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有的同志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归结为“一切为了人”。这些说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本文仅就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作一简要的研究和探讨。从抽象的人出发是空想社会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有的同志说:“一切为了人,这是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尺度,是判明一切思想理论的标准。”因此,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一切为了人”的思想体系,还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从抽象的人和人道  相似文献   

5.
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学政 《理论导刊》2007,4(6):57-59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6.
方建敏 《学理论》2009,(9):46-49
“以人为本”是一个很简约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中国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人民又依靠人民,坚持人类、群体、个体利益的和谐统一;就是要以人的需要为本,通过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昀 《学理论》2009,(21):19-20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是准确认识“发展”、核心环节是深入理解“以人为本”、基础环节是全面把握“基本要求”、关键环节是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哲、学,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了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党陛和坚定性,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性内涵,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总体性发展战略。胡锦涛在“6·25”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9.
郑红蔓 《理论导刊》2007,46(7):60-6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目前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从价值视域、理论视域及实践视域正确、全面解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颖 《理论视野》2012,(8):76-77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三大指导原则。一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中心,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二是“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前任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既包括传统意义上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凝结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文化建设应不断追求、创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旨,高校应加强文化育人,将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认识变迁,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指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发展理念的根本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观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这一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都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坚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群众史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马克思的自由个性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同的终极目标,也是二者内在逻辑联系的社会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区分“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异同的意义“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现在许多人对“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理解各不同,对二者的异同有些模糊。其实“人本主义“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人本主义”英文是“humanism”,系从德语humanimus译过来的。马克思不是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与抽象的人本主义简单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提法,笔者感觉不妥。党中央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其内涵,即共…  相似文献   

15.
何忠国 《求知》2004,(6):6-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它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开始就贯穿和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人文精神与其整个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紧密相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方略都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体现。同时,我国政府在施政中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齐艳娟 《学理论》2009,(24):7-8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自由发展的最终实现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下,我国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8.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理论创新,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创新.本文从"主体"、"内容"和"进程"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以期对人们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6,1(4):57-60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文全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和科学内涵、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澄清了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文章还深刻论述了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这对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