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并加以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继承和发挥中国优良文化传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结合,因而具备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集中和升华中国人民的实践智慧,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的新阐释和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这三项特质而个性化地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两种哲学形态之间有着相互贯通和相互渗透的方面,因而必须相互尊重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程中实现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哲学”,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特性,而且是指相对于这种哲学的应用而言所具有的实践理性、实践逻辑和实践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不仅是对应于“实践的哲学”,而且是指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一种哲学所具有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正是基于这种“哲学的实践”与“实践的哲学”之间内在的张力和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才不会停滞于某一点、某个时期及某个代表人物和流派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不能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者之间是传承矫正和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高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源远流长的"和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弄清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古代和谐哲学是以农业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素朴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粗陋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业社会时代诞生的更高级更精致的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其所包含的和谐思想从理论形态上说是对以往人类和谐思想也包括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质的提升,因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现实基础是社会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脉搏是与翻天覆地的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一起跳动的。但哲学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领域,并非是社会现实的同步反映和表现。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剧烈的经济社会变革面前出现的某种程度的沉默,不过是这场变革缺失的折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扬弃”,是经济社会变革的辩证本性。与经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和辩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要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演进和超越中日益展示其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发展,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近几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态势。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随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开放体系,面对时代与科学进步面临一些新问题与新挑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以创新与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命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命题带有普遍性。对这几对命题要进行辩证分析,厘清其异同。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1886年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明确表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管是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还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将这二者置于二元关系之中,最终仍无法真正解决其关系问题。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将这二者置于实践的基础上来理解,从而消解了这种二元论,形成一种全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争论不休。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者对本体论哲学持批判态度。他们没有沿着传统的路子建立新的本体论,而是另辟新路,提出、阐释了哲学基本问题,把本体论哲学所研究的问题纳入了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0.
张琳 《理论前沿》2004,(2):46-47
为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和贯彻,交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华侨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福建省委党校联合发起的“200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年会暨全国党校系统哲学年会”近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共80多人,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这一大会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会代表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必…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写作的一部光辉著作。恩格斯在巡礼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由费尔巴哈哲学,而又同它脱离并超越它。恩格斯结合当时世界局势变动的大背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全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起的革命性变革。《费尔巴哈论》的出版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的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费尔巴哈论》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又深邃的哲学智慧的思想精髓,不断汲取其哲学智慧滋养,可以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2.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论证,指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党过去有关道德建设一些提法的深入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哲学界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途径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或是回归文本研究,或是以西方解释学为方法观照理解马克思哲学,从而形成一股“以书解马”、“以西解马”的“解释化”浪潮。实际上,由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空间语境及其哲学使命理解的不同,由于解释学有产生教条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解释学很难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形成的深刻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在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事件的互动性结合中加以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可能走向现实,从抽象走向具体,必须通过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群众解放的学说,也只有深入实践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的真正力量。党和国家、人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于相同的社会条件和理论背景,但两者出于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因而没有成为"同质"哲学.而且,马克思在世时就有意识地划定了自己的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界限.20世纪,由于冷战状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处于隔膜状态.在世界进入对话时代的今天,两大哲学系统将呈现"异中求同"的发展趋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哲学理念上发生转换承认哲学形态的多样性;促进哲学对话的自觉;丰富哲学的个性化,由此才能在顺应这一趋势中推动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当代处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体现西方哲学传统的黑格尔体系哲学的失败,同当代人类处境的根本性质内在相连.近代启蒙理想在现代性状况中的失落,在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中被预先展示出来了.因此,在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努力在原则上都不得不采取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态度.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同时也就是对现存世界本身原理的批判,这一点构成了哲学在当代的根本语境.马克思的学说早在一百多年前创立之初,即已自觉地进入了这一语境.但是,对这一点的真切理解,却仍不得不有赖于当代人对自身处境在生活世界中的本质来历的自觉意识.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唯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真正看清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过日常世界的"理论方式"而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去的实践本质,从而去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条件下继续发展的真实前景.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但是在当代,苏东剧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际遇,面临着危机和挑战。而危机和边缘化并不意味着“终结”和“过时”,客观地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境遇,科学地考察它的当代出场路径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它。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实践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效应的全球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历史观层面对全球化作出说明,全面认识全球化条件下的历史进步规律,坚持经济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的统一,分析社会形态的演变趋势,促进全球更高的文明和更全面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