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其中,关于党政分开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从党政分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地位、党政分开与党的领导的加强和党政分开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方面展开。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的基本涵义就是党政职能分开,即党管党的事,政管政的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核心是解决领导体制问题,理顺社会主义条件下党与政府、党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它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当然,党政分开,也仅是职能上的分开,不是权力的再分配,其目标是一致的,尤如氢氧结合生成高级物质水一样。党政分开,就是要探求一个党政在新形势下重新结合的最佳方案。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党学说的理论,国家政权机关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它以强制力为依托,依靠一整套国家机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活  相似文献   

3.
论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不分的弊病很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党政职能的科学分开。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理顺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挥国家政权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党政关系主要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治关系。大体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苏联的“以党代政”型、罗马尼亚的“党政合一”型和南斯拉夫的“党政分开”型。一、苏联的“以党代政”型苏联“以党代政”式的党政体制,发端于列宁时期,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十月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5.
乡镇党务政务没有截然的界限,党政具体工作常常融合布置,党委工作涵盖政府工作,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成为一种授权关系。调适乡镇的党政关系,需要在乡镇党政议事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党政职能分开和权责分开。  相似文献   

6.
把党政分开、“党要管党”理解为“党只管党”,是一种片面认识。实行党政分开,要求做到“党要管党”,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这决不意味着“党只管党”,更不是说党组织只要管管党员教育、抓抓组织发展工作就完事了。实行党政分开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党组织能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党要管党”,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我们在强调“党要管党”的时候,切不可忽视、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作用。要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分清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以及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不同性质和职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在于党政分开,实行党的政治领导。党政分开主要就是指党政职能分开,即  相似文献   

7.
克服现存政治体制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是进行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谓党政分开,就是要明确划分党政职责,实行党政职能分开,达到党对政科学领导。党政之所以要分开,还是因为政党和政权是性质和活动方式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政治组织,具有不同的职能。党是靠自己本身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的正确性,靠党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全党工作的日程,其首要关键是实行党政分开。目前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实行党政分开的认识并不统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虑。有的同志认为党政不能分,有的同志认为党政不好分,分不清楚,等等。笔者想试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不断发展,现行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关系构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  相似文献   

9.
党政分开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如何分开,党政分开后县级地方党委怎样对行政工作进行领导,这是当前摆在县级领导尤其是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理论界目前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县委对行政工作领导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一些同志往往把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作出了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政治体制改革与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党的建设的许多内容,如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建设方面的要求和措施,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加强党的建设。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所说:“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将为党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到党政分开,是我们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途径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 :以法治国 ;党政分开 ;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恢复和健全党内民主生活 ;从领导者自身发扬民主作风做起 ;反对官僚主义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政关系是政治体制改革中各种复杂关系的轴心。实行党政分开,建立协调的新型党政关系,是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需要从八个方面实现根本转变。一、在思想观念上,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实现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从“领导一切”向“一切的政治领导”转变。实行党政分开,必须首先从认识上更新观念,要破除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领导”观点,组织领导上的“一把手”观念,摒弃决策讨论上的“一揽子会议”,工作指挥上的“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领导体制的改革,已经提到全党的议事日程。而领导体制的改革,党政分开是关键。目前,在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已全面铺开的情况下,企业党组织特别是书记如何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实行党政分开”这一历史性转变”,就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战略构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主要凸现在生产力的现代化、政治行为法治化、党政分开理性化和党内监督民主化四个层面,为中国走向政治文明指明了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把党政分开作为这个改革的关键,还明确指出党政分开后“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是保证监督,不再对本单位实行‘一元化’领导,而应支持厂长、经理负起全面领导责任”。这就要求我们用崭新的观念来思考党政分开后企业中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企业中的党组织应该依据党的职能发挥作用。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职能集中地表现为党是政治领导者,应该做政治领导的工作。为此党组织必须改变过去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任何部门、任何单位的党组织,都得根据党的职能来发挥自己的政治领导作用。这样做,不是削弱党组织的作用,而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客观地评析既往的"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开"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党政分合"的第三种模式。"党政分合"的新模式,就是党政关系既分也合的关系,有分有合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合"新模式,要求我们对原有的党政关系进行一番分开和整合的重构,该分的坚决要分,该合的坚决要合。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政治体制中存在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政治体制建设也不完善,人们思想上对政体的概念比较模糊,提到党政分开,仅仅强调党委与政府如何分工,往往忽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相似文献   

18.
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当前人们普遍议论的热点。但要实行党政分开,一个首要问题则是更新思想观念。克服陈旧过时的僵化观念,为党政分开扫清思想障碍,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一、更新观念是党政分开的关键九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经济体制改革如此,政治体制改革也同样必须如此。围绕党政分开的问题,僵化观念的困扰恐怕较之经济体制改革更为严重。这不仅因为这种僵化观念积淀极深,而且还有更为深层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19.
《理论学刊》2000年第3期刊登王英津的《论我国党政关系的法治化》。文章认为,理顺党政关系是我国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这是因为,党政关系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组核心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起着政治主导作用;其次,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的一个障碍;同时,理顺党政关系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而通过实现党政关系的法治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实现党政关系的法治化,就是指以  相似文献   

20.
党政分开,首先是指党政职能的分开。也就是把党的领导职责范围和国家机构的职责范围划分清楚。党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同政府,同其他国家机关、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之间,没有组织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国家生活的领导核心;政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党与政的这种不同性质,决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职能。概括地说,党的职能就是政治领导职能。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