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中国自先秦以来中央王朝不断在更迭中发展壮大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断发展创造统战文化的历史,所以说,"统战文化"古已有之,是个既新鲜又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大一统"、"中庸之道"等思想,亦是统战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国先秦、秦汉、两宋、蒙元以及康乾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了解统战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必将为新时期文化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法文化整体上包括四种形态,即刑法文化、民法文化、法哲学文化和宪法文化。它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并依次发展,称其为中国法文化四阶段更能从时间上反映中国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进程。目前,中国社会处于民法文化向法哲学文化转化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的现实任务,中国公众权利价值观的确立是法哲学文化阶段的根本目标。法哲学文化阶段现实任务和根本目标的基本成就将使中国社会进入宪法文化阶段,宪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将标志着中国社会法治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走向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文化现代化是其核心要素。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抗战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也是广西为全民族抗战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既动员了广泛的抗日群众,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任何政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多党合作制度必然有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根基。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多党合作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提供了理论支撑。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发展伴有传统文化机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任务下产生文化交锋,在社会动力作用下作出历史选择。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和谐思想和共同理想为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传统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得益于我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回顾我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各届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之间脉络清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活动和向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的历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的原因造成的民族文化发展滞后和衰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的传承,同时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需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得以可能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根基、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成功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以及抵御错误思潮入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从主体来看要认知历史,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意识;从客体来说要立足新时代,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夯实文化自信基础;最后在内容上要创新文化发展,丰富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的理论。它们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因而在内容和特点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作为同一理论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又在指导思想、发展历程及产生的作用方面存在着历史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述中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我们党对两个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范围内文化功能性作用日益提升的敏锐把握和对文化与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战略性自觉,表明了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有的坚定的文化信念和创造性的文化态度,这对我们党更好地担负起中国先进文化代表的历史责任,引导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多元文化因素互动整合和文化精神的升华,从而建立全社会的精神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代表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现代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即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文化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深知其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涵义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的发展过程,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在面临社会转型和变迁的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更有必要坚持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是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道路和前进方向所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文化选择沿着马列主义道路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新的历史时期 ,党和人民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进行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选择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是历史的必然的 ,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追求的价值指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它既需要以理论上明白和内涵清晰的阐释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指南,更需要在契合时代语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推动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创新,以文化强国的建成在世界舞台上促使中华文化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从而以文化实力的增强发挥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当代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集中展示和在世界舞台上形成表述自身历史与自我形象建构能力的明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指出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历史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项基本方针。90年代我国进入文化建设的新时代,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在继承原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造,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三晋大地因其地理特点与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三晋文化,在历史演变中融合了儒释道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晋语为切入点,分析方言俗语中反映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文化对晋语的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其发生、发展深受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宗教的性质、发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入手,探求宗教存在、发展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因子,为做好高校宗教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制定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纲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具有深沉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生成背后有一段深远的历史。经历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到中体西用的文化反思,发展为以洋为尊的媚外心理,近代"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逐渐转向"文化自卑"。新中国成立后,整个国家以及文化自信的发展也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向上的发展阶段。"文化自觉"的萌芽发展为"文化自信"乃至新时代的"文化自强",体现了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回顾文化自信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文化建设历程,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情况下对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一种超前审视。它对于教育、科技、改革等在文化建设中的认识既契合了世界潮流的发展,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对于我们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化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龙凤形象的包容性、创新性、完美性、统领性渗透到地域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时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人精神的"DNA",是充满鲜活内在生命力的不断发展与累积,是想象力的纵横驰骋,是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是创造力鬼斧神工般的巧妙加工,是龙凤文化一次次相互融合与统一的思维和艺术的结晶,是古代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