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略论我国公务员的检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拥有三种法律身份,即普通公民法律身份、公务员法律身份、公务人法律身份,因此就有三种检举权的可能.一名公务员作为公务员法律身份、公务人法律身份,他不享有检举权,而作为公民法律身份则享有此权利,且这一权利受到三重法律身份义务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了《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公务员的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实施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一、香港职业训练的主要特点(一)历史和体系香港职业训练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体系。———1961年成立公务员训练处。这是培训公务员的中央统筹机构,公务员训练处按照公务员事务科制订的公务员培训政策执行培训,为首长级公务  相似文献   

4.
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从事的行政工作及其结果的度量和评价,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有用劳动效呆、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我国的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国家公务员履行一定的义务,享受一定的权利,他们依法执行职务,并受法律保护。建立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高效优质的抒政服务。因此,建立公务员制度与提高国家行政机…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务员,指的是在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公务员”一词来自英文“Civil Serv nt”或“Ci-vil Service”,习惯上译作“文官”。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和业务两类。政务类公务员,是指负  相似文献   

6.
防治公务接待腐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务接待明显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加以规范和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日前,根据中央要求出台了关于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严格遵守。这是国家规范公务接待,预防和治理公务接待中腐败现象的新标尺。  相似文献   

7.
论提高公务员素质新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丽芝 《行政论坛》2002,(6):61-62,65
提高公务素质新机制的构建是新时期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公务员开拓自我、超越自我的必需。行政观念与行政 能力是构成公务员素质的核心要素,要从“进”“管”“出”三个环节构建公务员素质更新机制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晓茯 《学理论》2013,(14):19-20
随着行政问责制由同体问责向异体问责、政府问责向公民问责、行政问责向公务问责的转变,公务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由心理压力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务员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针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以维护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范伟国 《民主》2008,(2):15-15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正在上海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举其要者有二:一是实行零基预算。沿袭几十年的政府部门自报年度支出预算、由国库拨资金让部门支出使用或再由部门下拨使用的方法废止了。改为预算方案审查通过后.政府部门的支出都由国库直接拨付到最终用款单位。二是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凡财政预算拨付单位的公务消费,一律使用公务卡,公务账户使用的全过程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公务员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内外部差距偏大,以及激励作用有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虽然《公务员法》原则性地提出了构建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要求,但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构建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需要遵循保障生活、激励绩效、平衡差距的理念,通过规范公务员工资中的津补贴、健全公务员工资调查机制与平衡比较机制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公务员培训,是全面提高我国整个公务队伍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无疑又给我们每个从事公务员培训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务员培训教学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对全面提高培训质量至关重要,也是现代培训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都在推广用公务卡结算公务消费模式。其意在强化财政动态管理,减少现金支出,并从源头上堵住现金支付漏洞,使公务消费变得  相似文献   

13.
姚德奎 《理论导刊》2002,23(7):31-33
关于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地、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问题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七个方面提高公务员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公务员 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人 事部部长张学忠说,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面对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前要着重提高公务员7个方面的能力。 ——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公务员肩负着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重要责任,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和各种新事物、新思潮,要求公务员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要做到理论上成熟、思想上清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国家公务员掌握着国家和政府的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国家公务员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应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严格遵守诚实信用,才能培养、推进和营造全社会的诚信环境,市场经济才能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国正在推进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对于开阔我们的思维视角、积极推进我国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从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具体方法以及给予我们的启迪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法令和规章,对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人事行政制度。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既要注意借鉴国外公务员制度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同时又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实际,继承和发扬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十多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使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主要应贯彻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注重政治表现的原则 1993年8月14日颂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总则中明确规定我国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  相似文献   

17.
王继远 《理论探索》2016,(4):118-122
传统行政法原则认为公务员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特别权力关系,强调公务员的绝对服从,漠视了公务员个人的私权利,信托关系理论则认为,公务员与国家和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一种信义关系。根据这一理论课以公务员信义义务,对义务的履行有明确的适用条件与判断标准,既可弥补传统公务员义务的不确定性,又可在其履职懈怠或公务侵权进行追"责"时进行司法裁判,从而避免行政问"责"的模糊性。构建公务员信义义务体系,应通过诚信道德立法提升公务员履行信义义务的法治化水平,通过权利保障立法建立起公务员履行信义义务的职业风险防范制度,通过行政课责立法健全公务员违信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公务员职务消费看当前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来已久的公务员职务消费,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在国家财政资金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更严重的是有一些地方的职务消费被滥用,公务员职务消费已成为滋生公务员腐败的温床。本文对当前公务员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我理解,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反映中国国情而独具的特点.就我国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公务员制度最大最本质的特色.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党领导下建立的,它通过法律形式体现党的意志.所以,国家公务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务员,是代表国家从 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 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其行政活动直接关系政府的行政水平和行政质量,直接反映政府的形象。各级政府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关键取决于公务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法律领域,而且对公务员行政活动也提出挑战,公务员行政活动必须大力改进,具体地说,应明确增强以下三种意识:1.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依法治国,首先是要依法治“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应当是公务员的天职,能不能依法行政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