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元璋反贪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其 《湖湘论坛》2004,17(2):39-41
民本思想是朱元璋反贪的思想基础 ,他深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基本道理。因此 ,他痛恨残民害民的贪官污吏 ,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 ,对贪官污吏实施残酷无情的打击。但朱元璋也重视对腐败问题的综合治理 ,尤其注意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与监督。朱元璋反贪的成效十分显著 ,而其教训也十分深刻。朱元璋反贪的经验与教训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吸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读了《中国反贪史》,余有三叹焉。一  一叹:贪官污吏何其多也。  贪污是腐败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我国以历史悠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奈的是,我国贪污犯的资格之老,在全世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夏、商、西周,号称“三代”,建立在广大奴隶血泪、枯骨之上的家天下政权,就其国家机器的完备来说,一代强似一代。但是,远在夏朝末年,贪贿风气已很严重。据《荀子·大略》记载,当时成汤求雨的祷词中,提问六件失政之事,三项便是贪贿问题。这是他鉴于夏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灭亡的教训,而有所…  相似文献   

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及早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整顿吏治,反贪倡廉,建立了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规定:对京官考核每6年一次,地方官的考核每3年一次,考核等次分为五等。考核等次由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使等监察机关负责核定。为了保证考核结果能真实反映官吏的政绩,达到奖善惩恶的目的,朱元璋还颁布了《考察通则》、《监纪九款》等法规,对监察官员的执法进行监督、约束。规定:如果监察官“知善不举,见恶不拿”,就要“杖一百”;贪脏者还要从重论罪,较其他官吏罪加二等。如此严正的监督考核机制,使开国之初的明朝很快走…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出身寒微,长于乱世,饱受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苦。他曾说:“每见州县长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者,罪之不恕。”所以,朱元璋于1368年登上皇帝宝座后。吸取元朝昏乱、法度不行、吏治腐败的灭亡教训,着手进行法制建设,试图严刑峻法,整饬吏治。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明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残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惩腐     
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称他“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是“帝王家谱”对他的评价,且姑妄听之。然立国之初,民间便有洪武前“行三十年杀运”之说,也见得朱元璋的名声不太好。其实,朱元璋“行杀运”是事出有因的,这个“因”就是功臣和官吏的腐败,而且腐败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安社稷的程度。为此,朱元璋不得不昭告天下:“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出身在一个典型的贫苦农民之家,父母兄长“农业艰辛,朝夕彷徨”,饱受官吏欺压和饥寒流离之苦,又经长期的军旅生活,养成了艰苦俭朴的…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的誓言──杀尽贪官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前,曾自睹元朝官吏的好恶,发誓,有朝一日,做了皇帝,非把贪官污吏龟孙子狠加收拾不可!朱元璋上台以后,除了让造反起家的首领做大官以外,曾选取应天诸府州县地主分子到南京做官,基层也有部分元朝官吏归顺留用的。一...  相似文献   

7.
高峰 《政协天地》2014,(9):56-56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其于洪武一朝展开严厉的反腐运动,为中国历朝历代所鲜见。朱氏反腐也确以颁布种种律令为特色,有规定、有案例,如贪污60银两,除了枭首,还要剥皮制作标本警示后人。他不但坚决实施各项反腐规定,还要求全国官民认真学习诵读,时时检查,甚至将规定铸成铁牌,立于大庭广众之中。这样注重制度的反腐运动,与我们今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制度,完全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8.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明一朝对贪污的惩治是非常严厉的。连郡守、县令那样的官“赃至六十两以上者” ,不仅要“枭首示众”,而且还要“剥皮实革”(一种酷刑,剥下人皮用草填充之 )。更莫说贪污数额更大的了。可见朱元璋对贪污的憎恨和惩贪的决心。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贪风一直未能压得下去,以至颇令这位素来“严于吏治”的开国之君痛心疾首:“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以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忧虑还是满有远见的。大明一朝的贪风不仅久治不下,而且愈演愈烈。史载:明孝宗宠爱的太监李广死后,从其遗物里搜…  相似文献   

9.
一个县、区级检察院的反贪局长,能在首次全国检察机关“十佳反贪局长”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肯定有他不俗的业绩和感人之处。近日,笔者采访了萧山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赵桔水,他的一段“开场白”深深地吸引了我。他说:“我从检18年,干了18年的反贪,我的人生追求、家庭生活、个人好恶都与反贪工作联系在了一起,与党的廉政事业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特别看重‘十佳反贪局长’这一荣誉”。18个春秋凝结着一个沉甸甸的“反贪情结”。查实与查否都是“公正”赵桔水是在2000年底由反贪局副局长提升为局长的。在赵桔水的反贪生涯中,他最注重的是“公正执…  相似文献   

10.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快乐?”有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者快乐。”朱元璋连声赞叹:“说得好!”立即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畏法度者快乐”,乐在安其心。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每个公民,在从事各项活动中都必须自觉地严格地  相似文献   

11.
默识是境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语录。遗憾的是,人们熟悉的这八个字,却是“断章”。那八个字出自《论语·述而第七》的第二章。这一章的全文是:“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他时常“自查”的三件事:一、默而识之;二、学而不厌;三、诲人不倦。看来,仅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不够的,还要“默而识之”。  相似文献   

12.
“组织管理”这一章,是《人民警察法》中关于人民警察队伍管理的主要章节。深入学习了解这一章,领会其主要精神,对于我们加强新形势下的公安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主要根据自己对《人民警察法》的理解,联系当前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谈几点体会。一“组织管理”在《人民警察法》中的位置和内容。(一)“组织管理”在《人民警察法》中的位置。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是《人民警察法》的重要内容。在第一章“总则”、第三章“义务和纪律”、第四章“组织管理”、第五章“警务保障”、第六章“执法监督”及第七章“法律责任”中都有…  相似文献   

13.
赵昂的这本随笔集,我有幸看到出版前的书稿。忽然想到一句杜诗,“故国平居有所思”,我读到了他的“有所思”。此书分为三辑,“长吁短叹”一辑多半是倾诉衷曲,“浅唱低吟”一辑是在日常生活中即兴点评,“咬文嚼字”一辑则流露了作者的机智。《废话连篇》一文,讲了他对“正确的废话”的看法,也可以看做是这本名为《正确的废话》的书的解题。从他对“正确的废话”的命名,对它产生的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种时代病的洞察和无奈;如果浑浑噩噩,了无知觉,也便没有无奈了。“正确的废话”就像一股污泥浊水,任其泛滥,黏滞人的七窍,淹没人的心…  相似文献   

14.
想起了父亲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伴我度过了这个炎炎夏日的多个夜晚。说实话,五种类型的唱法一场场赛下来,没有记住多少歌曲和歌手,唯一让我动情的是民族唱法选手刘和刚和他演唱的一曲《父亲》,让我记住了他和《父亲》这首歌,他也将这首参赛歌曲作为了决赛歌曲,压了历时三个月“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大轴,最终获得了民族唱法金奖。一句“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的歌词。让我想起了自己只能来世再见的老父亲.一任泪水滚滚……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古代反腐败理论简述(一)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吏治是否清明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左传》上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即受贿而失德,失德而官邪,官邪而国败。可见腐败危害之大。明朝改革家张居正认为,豪强权贵和贪官污吏是“酿祸之根”。他向皇帝进言,“致理之要,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有些君主也懂得吏廉兴邦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劝诫官吏要自重守廉,‘冷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武则天说:“理…  相似文献   

16.
讳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过和尚,剃过光头,也曾偷过人家东西。当了皇帝以后,他对“秃”、“贼”一类字眼极为忌讳。据《剪胜野闻》记载,他还因此杀过一些无辜。杭州教授徐一夔,作贺表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赞语。朱元璋看了却勃然大怒,说“生”是骂他作“僧”、“光”是骂他光头,“作则”是骂他“作贼”。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奋斗与思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上卷《战争岁月》于1996年初完成并出版。上卷第八章中,薄老写了1949年在毛泽东领导下是如何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并谈了他参加这一工作的  相似文献   

18.
私心     
《后汉书·第五伦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问第五伦“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有求于我,送给我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始终也没有介绍他担任什么官职,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我哥哥的儿子生病时,我会一夜多次探望,看过后又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生病时,即使我不去探望,也整夜不能眠。这样看来,能说我毫无私心吗?”这也是成语“一夜十起”的出处。  相似文献   

19.
《唐律》不仅将官吏直接利用职务侵吞公私财产、受贿、从事经营活动牟利等行为纳入赃罪范围加以惩处,而且将官吏收取礼金礼物、接受饮食与食物馈赠、私自借贷官物与私自借用百姓物品等行为也按照赃罪论处。《唐律》将反贪的重点放在监临官身上。监临官作为各部门的长官,握有实权,很容易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乃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深受百姓拥戴和称颂,成为一代清明君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勇于并善于治贪倡廉。现撮其要者如下:其一,抓要害,正“上梁”。治国之道,重在治吏,官吏不廉,国家必乱。朱元璋深谙此道。他认为,治贪倡廉的关键在于先正“上梁”,因为大官不廉,小官自然贪婪,这叫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反之,大官不贪,小官自然清廉,这叫源清而流必洁。因此,大官要做小官的表率,京官要做外官的楷模。于是,朱元璋在治贪倡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