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有企业在同外国企业合资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流失.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知识产权,由于具有无形性,因此流失更加隐蔽,容易令人忽视,但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分析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流失原因主要有:①在同外国企业的合资合作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不作价或低作价.据统计,1993年底在我国境内的16.35万家中外合资企业,除了其中的60家在合资时计入了中方的知识产权外,其余的合资企业都未计入.而计入的这些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转轨时期的新问题,实际上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就十分严重。遏制国有资产流失要明确国有资产盈亏责任,通过各种渠道来防止“内部人控制”,以财务总监制度来加强财务监督,利用人民群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来加强社会监督,以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促进国有企业稳步、健康、高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员包袱沉重,失业、下岗问题突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十分现实和敏感的问题。转变观念,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好再就业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中之重的课题,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力保证。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就业问题的特点与难点。1.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再就业还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干预。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出现的非市场化失业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非市场化状态的下岗或者演变为市场化失业或者成为再就业劳动力。但是,东北…  相似文献   

4.
<正>一、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1.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主要的流失途径有:(1)在股份制改造中,部分国有资产未能按其市场价值估价折算入股.如对部分经营性资产未进行评估,对部分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的商标等无形资产未作价计入国有股.(2)在上市公司中,因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代股份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通过股票的买卖,实现对资本价值的市场评估,并通过股市的涨落来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以达到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而国家颁布的《股份制企业试点  相似文献   

5.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法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住,造成了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其流失的速度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腐败现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外资改组国有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目的 ,但是若监管不利 ,往往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为此笔者建议应将这一行为置于法律控制之下 ,制定一部统一的《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法》 ,设立专门行政管理机构 ,明确外资进入的行业及领域 ,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的导向作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及透明原则 ,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和管理 ,保护国家、债权人、企业职工及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由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冬林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九五”重大研究课题项目“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套改革与难点对策研究”,已于近期通过教育部验收,并顺利结项。该课题的最终成果《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一书已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问题,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就特殊性而言,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相比,在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源重组等方面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艰苦,矛盾更复杂。由此,该书提出搞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不能用解决一般国有企业问题的思路,并深…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公司法》的颁布实施,为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然而,从近年来许多地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包括同外商举办合资经营企业)的情况看,《公司法》没有得到严格贯彻,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其表现如下:第一,国有企业在改建为公司或与外商举办合资经营企业的时候,没有严格依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有的在清产核资时趁机将国有资产划归小集体或个人,或者无偿量化国有资产给个人配股,从而侵吞、蚕食国有资产。有的上市公司在配股时,国家股东…  相似文献   

9.
本文界定了老工业基地的涵义,分析了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R&D经费投入政策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几点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0月5日,公安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保护国有资产”是保卫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国有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类,国有有形资产一直列为国有企业保卫工作的重要保卫对象,而无形资产则由于长期未被认识和重视,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使得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因此,正确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是全民的财产,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财富。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量约为4万亿元,国有企业每年向国家上交的利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其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日益扩大。据资料显示,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以1个多亿、每年高达500亿元的数额流失,到目前累计至少已有8000亿元的国有资产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失。大量事实表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国有企业运营的基础条件,但现今却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流失。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将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浅析MBO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目前正处于攻坚阶段,在深层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障碍.其中MBO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其强烈的社会敏感性而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而国有资产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体系及法规体系的缺乏,所以要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寻求适合当前国情的MBO,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完善相关的法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国有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出现了诸如经营状况差强人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对其的法律监管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从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现状入手,说明和分析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模式,提出如何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法律思考,包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限监管体制、制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和重新定位行政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5.
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的今天,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国有工业企业作为重庆目前经济的主导力量,普遍分布在传统产业领域,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如何利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改造,使国有企业重焕生机,变存量为增量,改劣  相似文献   

16.
制定《国有资产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应该特别值得关注。《物权法》不仅是保护公民合法财富之法,也是保护国家财富之法。但在对各类物权主体予以平等保护的同时,仍要强调对国有资产的特殊保护,有必要出台《国有资产法》。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层面看,《国有资产法》的调整对象外延也不尽相同。同时在出台《国有资产法》时,要注意其与《公司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人才战略是先导。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采取的策略是“花钱”卖机制 ,辽宁要抓住国家对东北改造的引导政策 ,实现人才机制创新 ,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步伐。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和谐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部分企业长期亏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所有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顽症。其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够和谐、财产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能理顺。为此,本文提出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占有使用权和监督管理经营权“三权分离”的观点,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这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的迫切要求 ,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只有以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依托 ,具体通过法治环境、立法保障体系和司法保障体系三方面软环境的建设 ,才能取得实质成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