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行政学120多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学派的争鸣,仅仅是在不同时期管理主题变动下研究潮流的变迁。在新的管理主题下,一种新的行政学研究潮流正在酝酿。我们在统计分析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资料的基础上预测了行将勃兴的研究潮流将会是“治理绩效管理”。同时,我们大胆预测,该潮流的8个重点研究主题将会是参与式治理、治理管理、治理绩效评估、超越行政管辖范围的治理、公共与非赢利组织治理、民主治理、治理工具和IT与网络治理,并据此建议我国行政学首先需要加强这8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5,(6):35-38
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两个方面的关注:一是问题,二是方法。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固然要重视对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对方法的过分关注导致公共行政研究的方法情结,忽略了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更造成了研究中方法对行政问题的消解。研究需要方法,但问题决定方法,方法始终应为问题服务。公共行政研究要通过重塑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回归公共行政的现实关怀、寻找符合行政实践情境的研究方法等实现自身的构建,进而超越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方法情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评估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行政论坛》2008,(6):7-11
中国公共行政学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公共行政学研究以加速度的节律迅速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公共服务方面皆具规模,但也存在着巨大的身份危机。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国顶尖大学学报上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基金来源、作者单位、研究阶段等要素的测量与统计,以评估与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知识体系的生产与变迁,为促进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科学发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探寻出一条可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公共管理是 2 0世纪 7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颇具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它虽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但还不能称之为“公共管理范式”。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公共行政学学科建设的高度 ,批判性反思“公共管理范式” ,揭示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及其内涵 ,揭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内在联系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杨平 《行政论坛》2012,(6):26-30
中国行政学在表面繁荣下存在着身份危机,本土化不足是其身份危机的重要原因,加强行政学的本土化有利于中国行政学获得其学科尊严,更好地发挥其实践指导作用。政治与行政是行政学非常重要的命题,可从功能和价值取向两个维度进行审读。行政学的发展,大致历经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直接或隐含的逻辑起点均是从功能或价值取向的角度对政治与行政认可或重新认定,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与行政是行政学的元命题。对行政学元命题的本土化便显得特别有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吸收和本土化改造实现对这对元命题的超越,从而有助于缓解直至最终摆脱中国行政学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学)研究,是在扬弃(传统)公共行政(学)观念和行政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展成为目前各国行政学理论发展的主流.具体就我国特定的历史情境而言,笔者认为由于国内行政学理论探讨中存在的"公共性"不足和"行政"研究的相对不足,以及中国行政现实的需求,"公共行政"研究应成为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对"公共管理"概念、理念、模式的引入与研究应相当慎重,公共行政学的科学价值与学术地位不容动摇.  相似文献   

7.
本土化研究是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和根本价值诉求,乃是在扎实深广的知识学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学术理论体系,以指导行政实践,推进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政府管理实践.为此,我们需要从建立一支本土化的研究队伍,壮大研究力量;重视中国行政实践与学理资源,夯实研究基础;倡导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完善行政学研究方法;以全面审视的眼光,批判地吸收西方已有的行政学研究成果等方面,推动我国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领域似乎经历了众多理论更迭,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两个理论在产生背景、基础价值和研究方式上呈现背离,然而在回应性和参与性等价值理念,组织结构设计要求分权、扁平化和运用市场力量改造政府,以及管理方法上强调团队实践和协作表现着趋同.  相似文献   

9.
陈志青 《行政论坛》2009,16(6):10-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民参与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前,公民参与具体表现为以投票、选举等形式的政治参与,而无行政之公民参与。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近几十年来,公民更多地直接参与公共行政过程。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公民参与具有不同的模式,具体包括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无公民参与模式、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作为“公民”的民主参与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作为“顾客”的回应型公民参与模式、新公共服务时期中的作为“公民”的强势公民参与模式和治理与善治理论中的合作式公民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理论之一.它的兴起,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矫正,也促进了政府变革的发展.本文就其主要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分析与评述,并就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12.
13.
《Critical Horizons》2013,14(2):153-171
Abstract

The imagination opens onto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past with the future, especially when it is activated as a retrieval of the memories of collective suffering.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with the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 with its history of military governments and their ‘dirty wars’ against their civilians. Using Ricoeur's notion of the metaphorical imagination, and drawing on Dussel's work on ethical hermeneutic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act of remembering, other social imaginaries can be created as possibilities that go beyond the concrete present, and which occur from the vantage points of oppressed other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Numerous accounts of contemporary liberal democratic citizenship focus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subsequent erosion of social citizenship rights through neo-liberal governing practices.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gressive erosion of social entitlements and social policies has aggravated poverty, economic insecurity, and social exclusion, especially among already marginalized groups and those with tenuous links to the wage economy. Less attention, however, has been directed to the implications of withering social citizenship rights and associated social policies for the ongoing generation of social solidarities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This article draws upon the Speeches from the Throne of the Federal Parliament to demonstrate the recent and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citizenship,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solidarity in Canada. It argues that, in the immediate post-World War Two years, the idea of social citizenship was conflated with federally inspired discourses of pan-Canadian nationalism. The decline in social programs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Canada thus has represented more than simply a shift in governing philosophies and practices. Rather, neo-liberal governance has challenged Canadians', especially English Canadians', sense of shared identity and national community.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he most recent and unsuccessful attempts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rebuild and reaffirm a sense of shared identity and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0.
Reflections     
Brewer  Garry D. 《Policy Sciences》1999,32(4):421-4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