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成立八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贵芳 《发展论坛》2001,(11):39-40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一直把土地问题当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基本问题。随着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审时度势,不断变革土地政策,对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让农民拥有土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转变而来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主要是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广大农民基本上不拥有或很少拥有土地。由于这一特征,广大农民饱受了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压抑。由此,极大地阻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把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民主革命时期,是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对和废除封建主义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新中国建立以后,是在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领导亿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通过对合作制经济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一直到现在,这场变革还在深入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巴彦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奴役统治和地主阶级、日伪双重压榨剥削下,日益赤贫,民不聊生。封建土地占有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是抗日战争胜利后,  相似文献   

4.
王睿  江澜 《廉政瞭望》2009,(10):24-25
事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除台湾省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届的地区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使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5.
农业合作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引导翻身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农民有了土地需要种好土地。怎样种好土地,在当时农业生产力非常后的情况下,农民通过实践找到最好的办法是自愿地组织起来.换工括棋,互助合作.但这种简单自发的合作,还不能真正把农民组织起,加之农民的自发倾向,很容易向两极分化,有的要成为富农,产生新的剥削,有的则要出卖土地,重新论为被剥削阶级.严峻的客观现实,给我们党提出了如何使农民彻底俯身解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问题。从当时条件看,唯一的出路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后,“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我国的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民个体经济与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不可能彻底改变农业经济的落后状况。要使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把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采用逐步过渡的形式解决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合作制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曹向东 《党史博采》2022,(11):57-61
<正>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逐步改变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使农村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安平县南王庄村三户贫农坚持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事迹得到毛泽东的肯定,称之为“五亿农民的方向”,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题解:毛泽东、邓小平富裕观的原初意义毛泽东于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中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他说:“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①同年10月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的讲话中,毛泽东又一次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  相似文献   

9.
在全省宾县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比较早的县.中共宾县委在土改后,按照党中央有关指示,和中共松江省委的统一部署,遵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通过组织工助组,初级农业社和高级农业社三个步拉,逐步地把个体农业经济引导到社会主义轨道上,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引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思考.1946年.宾县就在全县范围开始反奸清算和土地改革.1947年,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冲国土地法大纲》平分土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1948年初全县土地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导致了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悲惨局面;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阶级尖锐对立的残酷现实,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逻辑起点。国民党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阶级局限,以及中央保守势力占据统治地位,基层政权被豪绅地主把持,不可能实行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积累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把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民主革命时期,是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对和废除封建主义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 ,即改革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 ,那么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 ,则主要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实际上 ,这两个时期的农民问题是密切关联的。可以说 ,解放生产力 ,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最终是为了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早在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 ,在土地问题解决以后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毛泽东虽然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没有能够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通过30年来的艰辛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在经济上,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实现了腾飞;在政治上,农村推行了村民自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农民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在新世纪新阶段,农村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明显改善和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言浩杰 《世纪桥》2014,(7):45-46
民族梦的出现与中华民族17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息息相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就有两个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民族梦,但都失败了。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如此接近民族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之初,在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后,中国农业面临的任务,是改革传统的小农经济,使之走上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中央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合作化的具体形式和实现合作化的步骤,特别是在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尚在起步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应着手建立类似于苏联集体农庄式的大规模经营、集体劳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党内意见并不完全相同。毛泽东以马克…  相似文献   

16.
在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中,伴随着人民解放军推翻蒋家王朝统治的隆隆枪炮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伟大的土地革命,彻底铲除了中国大地上数千年留下来的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把地主剥夺的农民的土地归还给农民,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产品的分配权.土地改革不仅成为三年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主要保障,同时从根本上彻底砸碎了旧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和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思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芹丽 《求实》2007,1(7):15-17
毛泽东在20世纪初期就倡导新村建设,在五六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作了大量的探索和思考,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农村建设思想。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是农村发展的出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实现农民科技化知识化是关键;强调工业对农业的反哺,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21-21
福建土地改革以前,占全省农村总人口5.8%的地主、富农,以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占有61.3%的田地(包括公轮田);而占农村人口90.8%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总共只占有38.7%的田地。解放后,福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节。  相似文献   

19.
洪嘉泽 《世纪桥》2009,(7):26-28
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缩影。农业在中苏两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农民曾经在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历史的沉重负担,紧张的国际环境,理论的自我束缚,国内的政治斗争造成的道路偏差也一度让两国农业发展极度落后,而三农问题至今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瓶颈。对中苏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为我们在探索未来社会主义农业道路的时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的历史任务,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现代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有理想的现代农民,形成城乡互助、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这个基本目标.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抓住要领,把握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中心任务,始终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