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冬天,江泽民主席到甘肃定西视察工作。寒风里,江主席爬上一道道山梁,走进一家家农户,望着荒芜的山坡、干裂的土地、贫寒的农家,他动情地说:你们穷,首先是穷在水上。 短短六年时间里,江主席先后三次来西北贫困地区考察,定见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生活在这里的贫寒百姓。 一个水字,切中了整个西北贫困的要害。围绕一个水字,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操碎了心。 1972年,国务院调查组深入西海固地区调查群众的生活状况。调查组向总理报告:不少人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周总理哭了。在中直机关七千人大会上,他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啊!”他提出:引黄河水,灌溉西海固。此后20多年间,国家共投入数十亿专项资金,在西部最贫困的地区建成了  相似文献   

2.
3月的北京 ,阳光透过淡淡的白云显得明亮温柔。今年的西北风吹奏的比往年不同 ,席卷着一股股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浪潮。那是一个首都万家灯火齐放光彩的日子 ,我在甘肃省代表驻地走访了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原书记李子奇。“西部大开发 ,甘肃怎么办?”围绕这个问题 ,这位已退位8年的老省委书记的话题多了起来。李子奇是陕西省神木县人 ,从1954年奔赴甘肃直到他退居二线 ,近40年工作、战斗在甘肃大地 ,从搞教育工作到搞经济工作、青年团工作 ,以至担任省委主要领导 ,他的足迹遍布甘肃的山山水水 ,他对甘肃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王玉先今年63岁 ,家住修武县李万乡灵泉陂村。1983年 ,他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 ,走上了利用庭院种植葡萄这条致富路。由于他刻苦钻研葡萄种植技术 ,院内0.25亩葡萄年收入6000余元 ,率先成为本村的致富户。致富后 ,他不忘乡邻 ,立志用自己的余热铺出一条扶贫路。在李万乡每家每户的葡萄种植史上 ,均闪烁着这位老人的晚霞光彩。开办庭院技校农户致富有门1990年至1992年 ,是王玉先种植庭院葡萄产量最高的3年。乡亲们见老王院里清香扑鼻 ,果实累累 ,十分羡慕 ,纷纷向他求教葡萄种植技术。为满足群众的要求 ,王玉先在大…  相似文献   

4.
<正>2002年3月,年仅38岁的蒋海涛被任命为商丘市民权县扶贫办主任,至今已经在扶贫战线上工作了17个年头。17年来,他与扶贫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在钟爱的扶贫岗位上辛勤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2014年~2017年,民权县连续4年在全省扶贫开发绩效考评中获得A级县位次。2011年,蒋海涛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10月,被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他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代表,当选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相似文献   

5.
王建亭2003年当选为河南省十届人大代表,让他兴奋的是,比起当了近10年的郑州市人大代表,他觉得自己有了更多的为农民说话的机会。省人代会前夕,王建亭想着怎么把农民的想法和要求带到会上去。那次,他回到家乡——登封市宣化镇,来到了  相似文献   

6.
《黄埔》2004,(4)
86岁高龄的陈济生教授,他的人生历程富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尤其是20多年来他到“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扶贫的浓重一笔,更加烘托出他那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从黄埔学生到“羊教授”陈济生是黄埔军校十四期毕业生,参加过抗日战争,并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过贡献。1952年,他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农业学院畜牧兽医系从事养羊教学。尽管陈济生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成为被“严审”的对象,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兢兢业业地钻研业务,希望有朝一日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报效祖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济生恢复了名誉,他决心结合自己30多年…  相似文献   

7.
卫辉市人大代表,卫辉市安都乡财政所所长,卫辉市扶贫开发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李模华介绍沧河荒滩开发后的新面貌。祖祖辈辈的故乡,生他养他的地方。故乡的土地滋养着他的灵魂,润泽着他的操守。他的足迹不广,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他的眷恋不深,只为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多年来,李模华扎根故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1988年1月,李模华凭借优秀的表现,进入卫辉市拴马乡财政所,成为一名农税专管员。1994年,调入安都乡财政所。1999年担任副所长,从2008年担任该所所长至今。每到一处,李模华不仅工  相似文献   

8.
牛载坤事略     
牛载坤(1886—1934)字厚泽,甘肃临洮人。前清秀才,后考入甘肃文高等学堂。1908年入京师大学堂测绘班读书。在京期间,他耳闻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国家的贫弱,又受各种新思潮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从此,他以顽强的毅力,以开拓者的创业精神,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育、文化和实业,在振兴甘肃的事业中,做出了值得纪念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16,(2)
正湖北省政协委员何建刚,男,1969年生于湖北咸宁,现任湖北省工商联常委、宜昌市政协常委、宜昌市工商联副主席、湖北省宜昌思源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高级经济师,鑫鼎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自1996年创办宜昌鑫鼎实业有限公司,20年来,他怀揣赤子心,扶贫助困,用爱和责任书写了一段温暖人心的佳话。1969年,何建刚出生于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家有兄弟姐妹七人。父  相似文献   

10.
扶贫     
扶贫味辛木瓜是独子,从小在父母的娇惯下长大,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娶亲后,老婆虽也常为他的懒惰怄气,但有他的父母黄牛似地苦做,日子也还勉强过得去。后来,两头老黄牛都累死了,木瓜家的日子就难过了。周围邻居都改建了楼房,他家还住着三间破旧的土墙瓦房,又缺...  相似文献   

11.
整村推进式扶贫是最早产生于甘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新模式。1998年甘肃省开始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新的模式,即把“项目管理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式扶贫”联系起来,取长补短,并把这种方式称作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是指以贫困村为单位,进行扶贫综合开发,通过对扶贫资金的集中使用,实施项目管理和到村入户,使全村整体解决温饱问题,进而步入小康生活的扶贫  相似文献   

12.
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一旦“挪”到“扶贫干部”的岗位上,他就变得不普通了。——他为帮助山村脱贫,典当了自家的住房,变卖了儿子结婚用的房屋,自己几近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13.
卢克俭同志的《思辨集》是一本 70多万字的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它是甘肃人民 2 0年来为改变贫困求得发展而奋斗的实践的记录 ,是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思考的记录。理论色彩浓厚 ,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名叫“思辨集” ,十分准确恰当 ,名副其实。卢克俭同志喜欢对问题作理论思考。这本书就是他任省级领导以来 ,结合甘肃实际 ,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等多方面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晶。这种理论思考有他本人成长的特点 :他参加革命初期偶然看了一本马列主义普及读本 ,奠定了他观察思考问题的基本习惯。五年中央党校系统的理论学习 ,扎实…  相似文献   

14.
一场出乎意料的灾难降到山西运城市龙居镇袁家庄村村民郭富安的头上。一次手术后,他的妻子落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不仅无法下田劳动,还需常年打针、输液治疗。郭富安为此欠债达7000余元。由于他无力投资农田,土地越种越疏,家里收入低微,生活十分困难。往往新麦一登场,债主纷纷前来以粮抵帐。这样一来,他刚收完麦就闹开粮荒了。十余年来,运城市政府、龙居镇政府及袁家庄村委会向郭富安伸出了温暖之手。连续5年为他减免农业税和提留款,并说服债主为他家留足口粮后再收帐;村委会为他减免各种义务工,并将七零八落的责任田调整到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1999-2008年10年数据对甘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和收入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对甘肃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甘肃城乡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促进甘肃城乡居民消费和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他坚持把廉政建设摆在支部班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每季度为党员上一次廉政党课,增强支部班子防腐拒变的定力。在驻村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全村的田间地头,跑熟了全村6个自然村77户贫困户,与群众谈生产、聊家常、谈发展……他就是钦州市灵山县委组织部派驻该县佛  相似文献   

17.
1996年9月24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陈效师辗转找到笔者,询问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旧址。他是从敦煌返北京时,特意到兰州代人寻梦的。他是袁翰青的女婿。笔者引陈到中共兰州市委西侧,甘肃科学教育馆旧址,当时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陈凭吊了一会,将周围的景物拍了照片,怅然而返。 袁翰青(1905-1994)是著名化学家、文献学家,江苏南通人。1925年从南通师范毕业,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毕业,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所,在美国著名化学家亚当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立体有机化学研究。1932年他发现联苯…  相似文献   

18.
秦琴 《人大论坛》2014,(4):27-28
老支书的情怀初见银厂村老支书,不敢相信他快70岁了。常年的劳作给了他硬朗的身板和红润的脸庞,看着就像只有50多岁的人。老支书话不多,一开始见着我,只是笑笑。几天相处下来,熟悉了,  相似文献   

19.
从喀什农经站到自治区扶贫办,人生经历不少——他说那是一笔财富,注定了他此生与"农"字结下的不解之缘;从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先进到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头顶光环也不少——他说其实都是集体的功劳,只不过他有幸代大家出个头露个脸。陈雷眼神清澈,笑声爽朗,顶着一头"鲁迅式"的朝天硬发,第一印象,是个实在人。  相似文献   

20.
1996年,甘肃省康乐县鸣鹿乡胡麻沟村的回族聋哑青年马奴海以优异的成绩从兰州市聋哑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他决心用所学的知识成为一名自食其力者。他订阅了《甘肃农民报》、《两用人才报》,购买了《市场营销》等书刊,认真学习。1997年5月,在亲友的帮助下,开了一间布匹店。由于他肯吃苦、脑子灵,生意越做越红火。赚了钱后,他又买了2头牛、5只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