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种种危机事件,各级政府在危机事件的管理中起着绝对主导作用,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管理能力将是有效预防危机产生,降低危机损害的关键所在。反观我国目前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和处理历次危机事件的经过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对转型时期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只是一种集中型、反馈式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危机处理”,而非“危机管理”。此外我国目前政府危机管理缺乏一个制度性平台,政府危机管理的主体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缺乏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同时还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跨部门协调不足。转型时期我国社会领域危机频发的现实与政府危机管理现状的反差要求我国政府亟待建立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2011年被称为全球债务年,美国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相继出现。从冰岛、迪拜债务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从美国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到全球债务危机,危机愈演愈烈,令人生畏。有关金融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2月,世界各国负债总  相似文献   

3.
以抗击非典为契机 ,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危机管理机制 ,增强危机防范与危机管理意识 ;转变观念 ,把危机管理作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手段 ;变统治为治理 ,使治理成为危机管理机制的基本要素 ;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综合考虑危机管理问题 ,组建国家反危机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4.
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超 《求实》2004,(12):92-94
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战略任务 ,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首先必须提升危机的预警和识别能力 ,完善危机管理预案 ;当危机来临时 ,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领导体系 ,提高救助能力 ,是化解危机的关键 ;与媒体及公众的良性合作是解决危机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危机是一种事实状态,是指某种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则是指危机转而传导至公众本身,由公众、决策者、社会等机体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最终可能引发将社会控制与治理置于危险之中或导致崩溃的状态。危机并不天然地就是公共危机,危机是否转化为公共危机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本身,一旦政府的公共决策有重大失误,公共决策失去公信力或形成政府公共决策公信力危机,已经出现的危机就可能转化为公共危机。而要避免危机转化为公共危机,关键在于提高政府在危机状态时公共决策的公信力,其所依赖的是决策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决策能力的提高。要提高政府在危机状态下公共决策的公信力,需要全面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包括领导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平衡能力和政策能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给政府危机公关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部分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欠佳,对待危机事件反应迟缓、态度消极、封堵舆论、甚至暴力执法。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组织不健全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改善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必须强化政府危机公关意识,加强政府危机公关管理,健全政府危机公关组织,建立科学的政府危机公关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期,风险事件越来越多,这严峻考验着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风险社会视野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导致危机管理能力薄弱。我国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立专家咨询部门;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危机教育,提升危机救治能力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国内外合作等措施来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难以预见,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事件,由于很难发现造成危机的原因,使得危机的解决颇为棘手,因此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目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预防危机管理的建议。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一般情况下,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难以预见,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事件,由于很难发现造成危机的原因,使得危机的解决颇为棘手,因此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目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预防危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更是对其应对能力的严峻考验。在危机潜在期,如果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向社会公开潜在危机的信息,寻求全社会的支持,就会防范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突发期,政府能积极应对,就能塑造政府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保持社会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危机教育是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也是战胜各种危机的必备条件之一.面对高发频发的各种危机事件,亟须我们反思危机教育问题,改革传统的危机教育体制,提高全民的危机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增多,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能定位存在偏差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成为信息公开的主体,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者、协调者和善后者。  相似文献   

13.
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冠琼 《新视野》2003,(6):44-46
为了有效地管理危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说明:一是危机性事件的特征、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机制;二是危机性事件的类别;三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涵义。本文指出,危机性事件具有结构不良、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三个特征;突变是危机性事件生成的基本方式;危机性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性、社会性、宏观经济性、生产性和自然性五种类别;在界定了政府危机管理概念的同时,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相似文献   

14.
重塑政府危机管理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灾难”,危机的形成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通过对危机的管理,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目的,以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任何时候,政府都应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的理念,以不断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危机管理体制对于应对公共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危机管理体制当前存在着危机意识缺乏、信息沟通不顺畅、法律法规不完备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体制,需要我国政府从提升危机意识、建立危机沟通机制、完善危机法制基础、加强危机的参与协调与指挥决策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丁元竹 《唯实》2003,(9):67-70
以抗击非典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增强危机防范与危机管理意识;转变观念,把危机管理作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手段;变统治为治理,使治理成为危机管理机制的基本要素;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综合考虑危机管理问题,组建国家反危机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证明,公共危机重在预警及时、反应迅速。本文在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对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为基础,分析了兵团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兵团公共危机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是对政府危机管理的一大考验,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创新的一大推动。危机来临时,作为处理危机主导的政府需要制定出一系列及时有效的公共政策,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出对付危机的巨大能量。政府制定及时有效的公共政策,既要遵循既定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模式,又要考虑到危机的特性,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浅析高等院校校园危机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院校校园危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危机的防范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校园危机重在预防,强化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要建立应对危机的预警机制;应该将危机防范管理制度化;应该建立常备不懈的危机应急机制;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完善高校帮困助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