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政治廉政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相互融合的体现。本文主要以“政德”、“勤政”、“尚贤”、“惩贪”、“依制”几个方面为铺垫,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做出了总体评价,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对现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一种“人治”的社会,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概念 ,也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在中国古代 ,历代王朝对其称谓虽不尽相同 ,但均视其为官吏之楷模 ,倍加褒扬。此种偶像式宣传成为封建统治者澄清吏治 ,维持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 ,对如何批判继承与利用这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可谓见仁见智。其实 ,“清官”的内涵颇为复杂 ,学术界对其特征虽不乏一定论述 ,但仍有进一步解读之必要。本文拟从价值理念、思想品格、行为特征、历史命运四方面对此略陈管见。一、价值理念 :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共存“清官”一词并非古已有之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惟邦平、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六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着协调社会矛盾,限制和软化专制暴政,培育“贤臣”和“明君”;为近代中国人民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衔接点;锻造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本貌似民主,使许多人混淆民主思想与民本思想中重民、仁政之类的思想界限,误把民本当民主,妨碍人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妨碍国家政治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5.
胡希伟 《新视野》2007,(3):47-51
文章首先肯定了牟宗三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一书中提出的“新外王”问题,即怎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转换,使其与科学和民主接轨。文章认为,牟宗三先生之所以未能实现这一转换,是因为他沿袭了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并将道德和政治的关系问题视为政治哲学的核心。政治与道德分属不同的领域,而政治哲学的核心或研究对象是制度和法律。就此而言,传统儒家政治哲学并非与科学民主之径相悖,其表现就是包含在《礼记·礼运》中的“外圣内王”思想,即以大同社会的理想作为政治制度设计的范导性原则,而以小康社会的现实经验作为可行的制度安排。文章指出,沿着这一逻辑思路,借助于“新制度儒学”强调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成果,就可以成为实现传统儒学现代化转化的具体途径,即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等程序正义手段,把民主宪政思想引入儒学实现社会的实质正义,而传统儒学又为政治哲学的制度建设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原则的大同理想、社会正义和集体利益至上的超越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80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引入“政治文化”概念,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成熟的、有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总沉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集结。  相似文献   

7.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为追求理想道德社会实现的治国理论。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其核心是“重民”,把“民”视为政治的根本,要求为政必须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又经一代又一代贤哲们的辨析和弘扬,得以久久传承。从先秦的周公孔孟到明  相似文献   

8.
在任何社会中 ,政治制度的设计都以一定的理论预设为基础 ,都与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有着极深的关联 ,因此从人性观入手可以深刻地认识不同的政治设计中内含的政治理念的本质。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理解 ,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个极端 ,但“人性至善”的人性观与中国历史悠久的德治传统相契合 ,影响并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设计模式。  一、孔孟的人性理论人性问题是世界上各种思想体系在建立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它同样也是儒家思想家侧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文献上看 ,儒学创始人孔子直接谈人性的话只有“性相近 ,习相远”一句。从…  相似文献   

9.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长征作为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战略转移,是一次军事行动;但“长征精神”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升华。我们应当珍惜这个财富,更需要认真研究和开发这个文化资源。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长征精神提出一些看法。本文所论的“文化”,主要指思想文化或”观念文化”。笔者认为观念文化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作为精神产品存在的观念形态,即文学艺术、哲学、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学说等,古代和中世纪在这方面的精神产品就是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老子政治哲学以朴素的辩证法为底蕴,呈现出“守静”、“贵无”、“重柔”、“用反”四大突出特点,在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深。研究老子政治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有助于认识老子政治思想的真谛,而且有助于将这一古老智慧与  相似文献   

11.
邱磊  高岩 《理论学刊》2004,(12):103-104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 ,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重视历史反思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 ,在许多专门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隆礼重法”思想是荀子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 ,它对中国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及观念形态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荀子“性恶”的人性假设是他的全部学说的基石。荀子认为 ,“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本能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 ,精合感之 ,…  相似文献   

12.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也是国人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传统的和谐包含了“天人合一”、“人和”、“仁政”、“和为贵”等丰富的思想,具体到法律文化方面,便形成了“息讼”的法律诉讼观念,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1](P321)。一、“息讼”产生的历史根源1.“息讼”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在传统国人的世界观中,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对自然的总认识便是和谐。古代中国…  相似文献   

13.
张静 《理论文萃》2006,(4):17-22
社会和谐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致中和”的“中庸”思想、主张“普遍和谐”的“太和”观念、以“天下为公”的“大道”维系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同之世”等等,无不奏鸣出和谐之音。“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后来以美国学者马斯洛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等等,西方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家。他生活在社会处于纷乱的春秋末期。他胸怀大同思想,崇尚社会民众的安定和繁荣,关心人民的疾苦与乐业,主张统治者要以仁爱为本,以德治天下,并从政风与民风一致的角度来考虑端正社会风气问题,孔子的德政思想今天对我们仍有一定借鉴启发意义。一、提倡“正名”以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孔子是推崇上古三代尤其是西周的德政传统和社会制度的。西周的统治者推崇的是“敬德保民”。“敬德”,就是要求统治者要认真推崇德政,以德劝民行事,关心民众的生活与疾苦。“保民”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  相似文献   

15.
李娟  李哲 《世纪桥》2008,(4):28-28,3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君主民本”、“三纲五常”、“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价值以及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都与民主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厘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异质性因素,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主政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有为 《学习论坛》2010,26(1):69-72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在治理“国小而倡,族大宠多”的郑国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和谐思想。子产的社会和谐思想可分为国内政治和谐,国际关系和谐,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子产的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原乃至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在嬗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其主要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上并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等方面,积淀于民族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于我们当今搞好三个文明建设,建立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陶磊  黄明理 《探索》2011,(6):120-125,169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由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似乎已经成了学界的共识。但只要对人学范式作一认真的反思,就不难发现,人学范式研究思路中隐藏着三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与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与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的人文关怀与其辐射面窄化甚至是断裂的矛盾。要弄清这三对矛盾,需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论”和其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区剐。只有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即主要在社会关系中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到”社会哲学范式,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的生成中明确其现代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亡。德法兼治重要思想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它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探索我国古代德法兼治学说的源流和德法兼治治国方略的价值 ,对学习和领会江泽民指出的德法兼治思想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治思想的起源和演进德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关于远古社会的神话、传说中得知 ,人类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了道德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人人同心协力 ,和睦相处 ,“无相害之心”。夏禹以前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1] 。这就是原始社会氏族血缘共同体内部所奉行的朴…  相似文献   

20.
张践 《理论学刊》2007,(1):39-42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著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三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