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伟 《东北亚论坛》2004,13(4):封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科学界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就是"模式"或"某某地方发展模式","模式"正像如今的"现代性"、"后现代"一样成为报刊、杂志、研究报告、电视广播、政府文件和研讨会的主流话语之一.一时,"模式"层出不穷,铺天盖地,各种场合下出现的"模式"概念至少有100多种,经作者梳理出的冠以地名的国内区域发展模式就有55种."模式"的不断涌现,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区域发展路数的多样化特征,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给实际工作也带来了很大不便.对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区域发展模式"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深入的分类整理,从方法论的角度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楚地把握和理解"区域发展模式"问题的简便工具,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波兰公正党政府上台以来,在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推出系列重大举措,欲为波兰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包括挑战西方传统上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伦理,强化政府管控力;加强媒体和舆论管控;改变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公平、福利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和控制等.公正党新政府推行新发展模式既与其本身的意识形态有关,也与欧盟近年来面临的重重困境相关,更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波兰有悖于西方规范的新型发展模式势必将给中东欧及欧盟带来较大冲击.未来波兰新政府政策调整方向不大可能突然转变,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有望延续.但由于内外压力增大,新政府也有折中妥协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当代区域整合的概念,结合传统“中华世界帝国”区域整合概念,诠释“航线共同体”的建构,并多角度地分析了明朝郑和创建的“封贡航线”和二战后美国在世界建构“全球围堵航线”,双双建构了海洋霸权。据此启示,通过“东亚共同体”走向“亚洲共同体”,再经“亚非共同体”迈向“地球共同体”的阶段性海洋发展战略,中国的海权发展才能建构出足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秩序,创造出安和富庶、共存共荣的优质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4.
区域发展战略与转向是国家发展战略与转型的基础。我国区域开发具有典型的“转型期”区域开发的特点,已由重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到重在追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世界区域发展的五大趋势,我国政府应在区域发展中重点把握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遵循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建立有实质意义的大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将区域分工纳入国家战略,并加强对外开放的客观调控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是关系到全球和地区稳定的战略性课题。从未来的发 展来看, 中美两国应该充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 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合作模式和合作道路。这种 新型合作的根本原则就是“和而不同”。中美关系发展贯彻“和而不同”原则不仅是必须的, 也是可 能的。围绕中美关系中的一些概念, 如距离、差异和分歧等, 必须予以重视、理解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拉美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拉美一些国家的信息化早在进口替代工业化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了,信息化进程主要包括推行“电子政府”计划,发展“电子教育”,开发高科技园,鼓励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等。拉美各国的信息化模式千差万别,发展也不平衡,其中有巴西的“防守国家主义”道路,墨西哥硬件和软件兼顾的双重模式,优先发展软件出口业的智利模式,完全开放的哥斯达黎加模式,缓慢的阿根廷模式等。拉美各国的信息化进程大多仍然走的是“技术依赖”道路,除了巴西和古巴之外,拉美国家都没有打破技术依赖的明确计划。  相似文献   

7.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长期存在着多样的区域主义主张和行动,其实际成果如何则见仁见智。本文认为,拉美区域主义的特点在于“弱而不竭”“起伏不定”:拉美区域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在相对固定、上限较低的区间内不断振荡的过程,同时具有稳定性和振荡性。为解释这一情况,本文借助布罗代尔关于时间的历史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认为中长时段因素塑造了拉美区域主义稳定的一面,而短时段因素则造成了拉美区域主义发展的振荡。中长时段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对拉美区域主义的影响都有两面性,大体而言,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推动了区域主义发展,而经济因素则是阻碍区域主义取得进一步成果的主要因素,使其活动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短时段因素指政府政策因素,取决于政府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变化很快,造成了拉美区域主义的不稳定性。本文以南美区域主义为例,结合近年来南美洲国家联盟和南美进步论坛的发展情况,说明不同因素在拉美区域主义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上经历了“亲西方”、欧亚并重和全方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等三个阶段。从俄罗斯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调整的前景看,俄罗斯虽然一直表现出强烈的融入欧洲的愿望,但近期内不可能实现。普京政府调整对独联体政策的新趋势是加强双边合作和“次区域合作”来促进独联体一体化的发展。俄罗斯在取得了与亚太地区国家进行经贸合作的主动权后,跳入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将多面发展的侧重点放在了东北亚地区。  相似文献   

9.
吴昊  马琳 《东北亚论坛》2013,(3):100-107,129
自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批准和实施的区域发展规划不断增加。一方面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编制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解决日趋复杂多样的区域性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则希望通过编制和争取中央政府批准区域发展规划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及良好声誉。区域发展规划不具有充分的法律约束力,地方政府缺乏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财力保障,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各类区域发展规划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冲突,实施区域发展规划与当地居民的实际利益冲突,均是全面实施各种区域发展规划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德国新政府提出的“价值观外交”是对默克尔政府开启的“价值观外交”的延续和继承,是作为后现代和后民族国家的德国成功转化身份的必然结果。德国国内政治生态、国际秩序变革和默克尔时期“价值观外交”实践的正向激励,都会促进德国新政府加速推进德式“价值观外交”。但德国的“价值观外交”不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外交”,它给中德关系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针对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中的“价值观外交”,中国应在坚持“红线”的基础上,注重从积极面入手,明确双方在多边主义规则和制度方面的共同点,争取相互合作以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动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北亚合作并不是对欧洲、北美等区域一体化的简单回应和模仿 ,从“东亚奇迹”、“东亚模式”、“东亚危机”到“东北亚合作” ,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调整和创新。东亚危机对“东亚模式”提出的变革要求是东北亚合作的动因 ,即以制度创新引导基于“内部创造”的能动性学习与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实践“东亚模式”的主体 ,东北亚主要经济体如果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促进市场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将有力推动“东亚模式”成功变革 ,在本地区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方倩华 《东南亚》2003,(2):38-43
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 30 0多年时间里 ,天主教成为殖民地政权结构不可分割的部分。殖民地政府与教会之间 ,形成相互支持、相互牵制和相互渗透的“捆绑”式发展模式。进入美国统治时期以后 ,菲律宾殖民地政府与宗教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政治与宗教活动开始分离。由于菲律宾殖民地政权结构完全沿用宗主国美国的政治统治模式 ,实行三权分立制 ,宗教势力作为一种强大的传统政治力量基本上被排除出各级殖民地政权之外。在旧的天主教势力被不断地分化、弱化的同时 ,基督教新教的影响也只是局限在教育文化领域 ,而且它是附属于政府 ,为政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际关系学界新兴的安全区域主义研究,本文提出一种综合的“理论框架”,即安全区域主义(securityregionalism)进程是一个从已启动区域化的“安全复合体”开始,经由“安全机制”(区域安全合作),最后到“安全共同体”(区域一体化)的变化的“安全连续统一体”;它涉及国家、区域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等多元行为主体。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了这一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1973年智利军人政府执政后,放弃了进口替代模式,实行以初级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模式向出口导向模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由“内向发展”到“外向发展”的转变。在进口替代模式下,政府实行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可以在没有国...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日本区域主义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可称为东南亚区域主义 ,属于区域主义理论中的“旧区域主义”,同质包容 ,异质相斥。同时 ,由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 ,这时日本区域主义具有以美国霸权为中心的特性。冷战时期日本区域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 ,可称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展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 ,出现了由“旧区域主义”向“新区域主义”转变的趋势。这种区域主义仍带有异质排他性 ,但中国已被包括在内 ,具有了开放性。同时 ,由于美国力量的衰落 ,日本区域主义表现出填补美国力量空白的倾向。因为合作对象的多样性 ,日本区域主义将实际合作放在制度建设之上。此时 ,日本政府设想的区域合作 ,基本是在“低级政治范畴”的“功能”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概括介绍《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的基础上,解析中方立场的立论基础,并进而探讨中方立场对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政府间谈判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基础、坚持主权原则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及目标简明化、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发展、以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是“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中方核心立场.由于中方“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立场”与联合国系统以及欧盟、非盟乃至跨国公民社会的相关立场既有契合也有不同,因此,未来联合国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政府间谈判虽已存在一定的共同基础,但也隐伏着相当的分歧与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印尼政府在其建设战略概念中迄今基本上仍然信仰新古典学派。但是,政府当局驳斥了这种“指责”,并且声称印尼国策大纲中所归纳的一些原则并不是朝向新占典学派的建设模式。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提萨德利在1973年说过的下面一段话: “……政府刚刚设法按照市场机制、经济开放(其中如对外贸易的开放)、稳定的金融环境、有限度地干预经济以及吸收外国援助和外国投资的原则来重建其经济。这种  相似文献   

18.
日美政府信息公开比较与中国“入世”后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心国家型”日本与“信赖社会型”美国 ,这体现了IT时代政府运行的两种模式。日本信息公开法的实施 ,尽管从理论上确立了公众对行政事务的了解权 ,然而 ,政府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态势 ,政府信息透明度远远滞后于美国。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 ,日本与美国的比较对入世后的中国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础设施投资是拉美地区拥有巨大需求而中国具有能力优势的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从拉美基础设施领域的历史发展看,以商品价格为基础的经济波动、政府的能力和作为以及私人部门的参与既是其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也是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PPP模式是拉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当前市场上已存在众多来自区域内外的投资者,反映出拉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吸引力;然而,拉美各国政府掌控PPP模式的能力差异以及对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目标的追求,也使得拉美基建市场呈现出较大复杂性。中国方面,尽管中国基建企业在国内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施工经验、技术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化商务能力,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上成绩斐然,但其在PPP模式上仍有短板。因此,中国基建企业投资拉美需认清形势,把握拉美基建投资的潜在机会和风险,因地制宜,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同时努力学习当地PPP模式的运作方法,争取与当地实现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创新是增强政府活力、提升政府能力的有力杠杆,是促进政府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服务型政府是在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念。构建以民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对政府创新提出的要求,也是政府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通过政府创新,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才能最终建成服务型政府。一、政府创新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阐释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各种能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