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哨牧场地处云贵高原,历来牛蜱猖獗,经鉴定有微小牛蜱、血红扁头蜱等。以往防治牛蜱多用敌百虫、六六六粉,由于药品毒性大而常发生中毒,特别是哺乳小牛更易中毒。为寻找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品,特进行此试验。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微小牛蜱半饱血雌性成蜱唾液腺cDNA为检测子Tester),饥饿雌性成蜱cDNA为驱动子(Driver),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和T/A克隆技术构建了微小牛蜱半饱血雌性成蜱唾液腺消减cDNA文库。对获得的158个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显示插入片段主要集中在200~550bp之间,挑取6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了14个有效ESTs,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它们所编码的功能性蛋白包括卵黄蛋白原、基质蛋白、富含脯氨酸蛋白质、OTM-3假定蛋白等。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微小牛蜱DNA为模板,对所得ESTs进行鉴定,证明它们都是微小牛蜱所固有的。该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微小牛蜱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病原检查法对我国26个省(区)的3184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突变泰勒虫和边缘边虫7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感染率为0.97%~1.5%,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牛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38%~56.66%,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大巴贝西虫分布于河南、甘肃、辽宁、新疆等省(区),感染率为16.65%~4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和刻点血蜱。环形泰勒虫分布于宁夏、新疆、内蒙、甘肃等省(区),感染率为17.24%~35.30%,媒介蜱为残缘璃眼蜱。瑟氏秦勒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感染率为34.67%~10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突变泰勒虫分布于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区),感染率为45%~55%,媒介蜱为刻点血蜱。边缘边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0%~79.31%,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微小牛蜱功能性抗原基因,从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幼蜱中提取总RNA并分离纯化mRNA。采用Oligo(dT)引物合成双链cDNA,在其两端加EcoRⅠ、HindⅢ定向接头,用Mini Column Fractionation凝胶过滤柱纯化后定向克隆到λSCREEN载体。经体外包装,成功构建了我国微小牛蜱幼蜱cDNA表达文库,铺板测定原始库容量为4.5×105PFU,扩增后的滴度为7.2×1010PFU/mL。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隆微小牛蜱Bm86 基因及构建该基因的表达载体,以微小牛蜱饥饿幼蜱的破解物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参照已发表的微小牛蜱Bm8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获得微小牛蜱Bm86基因;将Bm86基因克隆入载体,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证明,克隆的Bm86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Bm86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7.4%,而且该序列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将该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PIC9K,构建并获得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PIC9K-Bm86。  相似文献   

6.
用浸渍法测定了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哒嗪酮、螨净 7种药物对未吸血的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幼蜱、若蜱、成蜱及其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 )。结果显示 ,所用药物中半数致死浓度最低的 3种药物是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植物性杀虫剂楝素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0 1~ 3.13、4 .37~ 4 .77、11.18~ 11.36、2 75 .5 0~ 2 76 .5 0mg/L ;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4 .2 2~ 4 .4 2、10 .30~ 10 .5 0、82 .5 0~82 .70、6 35 .30~ 6 36 .70mg/L ;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类的三氟氯氰菊酯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3.4 2~ 3.4 4、7.10~ 9.0 6、4 2 .30~ 4 2 .5 0、5 45 .5 0~5 46 .70mg/L。  相似文献   

7.
首次在我国发现和分离出一株牛的大巴贝西虫并确定了其媒介蜱为长角血蜱。1988年4月,从河南省卢氏县同一群黄牛体上采集到长角血蜱饱血雌虫4只和微小牛蜱饱血雌虫16只,然后分别用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小牛。结果证明长角血蜱饱血雌虫能经卵传递大巴贝西虫,第二代幼虫对牛具有感染力,若虫和成虫不能感染。微小牛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各期都不能传播这种巴贝西 虫。长角血蜱幼虫感染的小牛,红细胞内的虫体稍小于双芽巴贝西虫,大于牛巴贝西虫,双梨子形虫体较宽,其量度为3.1~3.7×1.5~2.3μm,长宽指数为1.87。  相似文献   

8.
硬蜱是本地区除痒螨外对羊危害最严重的体外寄生虫。为了摸清本地山羊体表硬蜱的寄生情况,进行有效的防治,我们连续两年对某分场及附近养羊专业户饲养的山羊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离体蜱药效试验和临床杀蜱试验。(一)硬蜱寄生请况调查1.调查方法:参考吴克强等的方法,将羊体分为耳部、头部、肩颈部、腰部和尾臀部6个区域。在4~9月期间,于每月的5、15、25日分3次摘取每个区域的全部蜱,记录每个区域寄生蜱的密度。将采摘的蜱编号登记,视饱血情况放置12~24小时后,常规固定鉴定。  相似文献   

9.
牛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大型血孢子虫。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以高烧、贫血、黄染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诸省,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及西藏察隅地区也有报道。本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Boophlus microplus)、消色牛蜱(B.decoloratus)及扇头蜱属(Rhpicephalus)的几个种(Morzaria,1977;刘钟灵等,1986)。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残缘璃眼蜱subolesin基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寻找新的抗蜱和蜱传病疫苗候选抗原,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小亚璃眼蜱subolesin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微小牛蜱的饥饿成蜱cDNA为模板,扩增出subolesin基因的完整阅读框(ORF)。将残缘璃眼蜱subolesin基因的PCR产物经EcoRⅠ+NotⅠ双酶切后连接至表达载体pGEX-4T-1,把重组质粒pGEX-4T-1-subolesin导入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在37℃、1mmol/L 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分析subolesin基因的体外表达特征;用Western-blot分析Subolesin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微小牛蜱subolesin基因的ORF长度分别为492、492、486bp,分别编码163、163、161个氨基酸。subolesin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微小牛蜱与参考的小亚璃眼蜱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8%、8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9%、93%。SDS-PAGE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残缘璃眼蜱Subolesin蛋白的分子质量为45ku,纯化的subolesin重组抗原可与抗残缘璃眼蜱全蜱血清、残缘璃眼蜱唾液腺、卵巢血清有较强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1.
甘肃迭部山羊体外寄生蜱的调查石淑珍,刘增加,杨银书,张健,王大虎(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730020)1993年春夏期间,作者在参加甘肃迭部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的同时,对该地山羊寄生蜱作了调查,兹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对灌丛草原和森林草原的羊群...  相似文献   

12.
20 0 3年 5月至 7月初 ,河北省滦县杨柳镇部分村庄的牛群发生了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 ,经现地调查、治疗试验 ,初步诊断为巴贝虫病。 2 0 0 3年 6月 ,将病牛血片和在牛体表收集的蜱送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鉴定 ,确定病原为牛巴贝虫 ,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  流行病学调查与发病情况 杨柳庄镇部分牛以放牧为主。历史上本镇虽无此病流行的记载 ,但其北邻的迁西县却是本病的流行区。近年来 ,此镇不断有农户从迁西县引入牛 ,这可能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5月上旬开始零星…  相似文献   

13.
硬蜱科的蜱是寄生于家畜体表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外寄生虫。由于蜱吸食血液 ,并分泌有毒的唾液 ,所以它可使病畜感到不安、疼痛 ,并引起皮炎 ;蜱多量寄生时 ,则引起病畜贫血、消瘦和麻痹 ,使幼畜的发育受阻、生产力下降 ;蜱还能传播家畜的多种梨形虫病和传染病 ,引起家畜死亡 ,对畜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对于蜱害 ,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措施。为了筛选出驱杀寄生蜱的有效药剂 ,1999年 4月至 6月 ,在蜱侵袭羊的高潮期 ,笔者在陕西省麟游县某山羊场进行了五种药物驱杀山羊血蜱的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药物 虫克星 (Avermectin)…  相似文献   

14.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牛巴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液氮保存的双芽巴贝斯染虫血和微小牛蜱饥饿幼蜱保存的同一虫株,感染健康摘脾小牛,然后以适当的剂量连续快速通过另外3头摘脾小牛,进行牛体内培养双芽巴贝斯虫,第2头牛感染后5天获得7.4%染虫率的带虫血,第3头和第4头牛在感染后2天内均达到40~45%的染虫率。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卢氏县为午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的混合感染地区。将该地区自然感染的微小牛蜱的饱血雌虫置28℃产卵和孵育,然后分别用其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牛,结果证明微小牛蜱能经卵传递牛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幼虫不仅能传播牛巴贝西虫,同时也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若虫和成虫只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对午巴贝西虫不再具有传播能力。用若虫感染除蜱牛分离出1株纯双芽巴贝西虫。  相似文献   

17.
微小牛蜱对四川丘陵和山区的黄牛危害十分严重,每年蜱活跃期黄牛的感染率几乎高达100%。蜱不仅吸食血液,刺伤皮肤,全身出现弥散性结节,而且传播双芽焦虫病,造成黄牛大批死亡。为防治牛蜱的危害,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选用双甲脒于1991年7~9月在汶川县、峨眉山市进行了本项试验。(一)药品及配制12.5%双甲脒(Amitraz)乳油为江苏泰县兽药厂生产,批号910319,500ml瓶装。试验时取定量双甲脒乳油加常水配成125ppm、250ppm、375ppm浓度乳液供用。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国内外寄生蠕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细粒棘球绦虫)、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及节肢动物(伊蚊和微小牛蜱)microRNA研究的最新进展,展望了寄生虫microRNA研究的前景,以期为寄生虫病防治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流行的牛的大巴贝西虫病,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本试验进一步证实,清洁的长角血蜱成虫饲喂在大巴贝西虫带虫的牛体上可被感染,病原能在饱血的雌蜱体内经卵传递,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将大巴贝西虫传递给易感牛的能力。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这种病原。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马类家畜中流行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已查明其病原为驽巴贝虫(Babesiacabali),该病原的传播媒介是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为了给防治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我们从1996年开始,连续3a对当地的优势蜱种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