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索》2016,(0)
大畈遗址2013年度的试掘发现了一批东周时期的灰坑、沟、灶等遗迹,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铁器等遗物。这批遗存的年代大致从春秋中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前后,各类陶器中鬲、盆、豆、罐等楚文化因素的器物始终占主要地位,但同时也有以鼎为主的一批器物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征。这批资料对于我们探讨楚文化进入湘江流域的时间、路线以及与本地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求索》2014,(0)
湖南省汉寿县马栏咀遗址在2008年冬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商、东周时期遗存。发现的遗迹有建筑遗迹、墓葬、灰坑、灰沟等。商时期遗物有釜、罐、盘、盆、豆、纺轮、网坠等陶器和石器等,是早商文化时期分布于资水中下游地区的一批本地土著文化遗存。东周时期遗存的陶器类型较简单,属战国中晚期楚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3.
《求索》2014,(0)
2008年9~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益阳市桃江县麦子园遗址,发现商代、西周、东周和宋代的文化遗存。清理出商周时期遗迹有灰坑18个、房址5座、灰沟3条、火塘2个、窑址1座、墓葬1座,出土的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其中商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并体现出资水下游一种新的地方文化类型因素,可称之为麦子园类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4.
商周的鄂地、鄂国,当本因其地多鳄鱼而得名。周代的姞姓鄂国,是商代噩国的延续。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西周早中期的鄂国地望在今随州一带,西周晚期后段至春秋早期的鄂国地望在今南阳境内。鄂国领域可称鄂地,但鄂地并不等同鄂国。周代的鄂国唯有一个,周代的鄂地却有多处。史载西周晚期的楚君熊渠"至于鄂",学者大都以为是熊渠征伐鄂国。分析西周后期江汉地区的形势和楚国发展的趋势,印证周代楚国的相关史料,熊渠所至之鄂只应是史称"东鄂"的今鄂东南鄂州、黄石一带。"东鄂"本是商周南土扬越部族的世居之地,并未成为姞姓鄂人所居之国。楚人至鄂而占据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中心的商周铜矿资源最丰富、矿冶水平最先进的基地,才有了富国强兵、开疆拓宇的大发展。熊渠封立的鄂王居邑,未必是旧说的今大冶金牛镇鄂王城遗址,有可能是西北距鄂王城遗址数千米、出土西周中晚期青铜礼乐器的今武汉江夏区湖泗镇境内某处两周遗址。今湖北省简称"鄂",即原始于商周的鄂地、楚国的鄂邑、秦汉的鄂县、隋唐宋的鄂州。  相似文献   

5.
《求索》2015,(0)
2012年9~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配合安江水电站建设中对沅水中游的洪江市沙湾乡老屋背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平方米。通过发掘发现遗址的主体遗存为商周、秦汉时期遗存,尤其是战国至秦汉遗存丰富。发现多种重要遗迹如环壕、房址、井、灰坑等,出土了陶器、铁器、铜器、石器等大量遗物,其中出土的印章、封泥、陶量及大量陶瓦等一系列遗物证明老屋背遗址是战国秦汉时期某一级官署所在地。封泥上的铭文对研究楚秦时期古县邑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卢国为《牧誓》八国之一,西周及春秋前期卢国也曾数见于经传。自从春秋中期以后,这个卢国即不再见于史籍,它如同其它灭亡于春秋时期的江汉小国一样,消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笔者在学习楚史及巴蜀史的过程中,曾对江汉间小国,包括卢国的史迹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卢国与相当一部分江汉小国一样,原先都是活动于中原附近的古族,西周时期,卢族迁居于汉水流域,到了春秋时期,卢族又在楚人和庸人的压迫下,西踰大巴山,来到了川东地区,随着巴人入主川东,卢族的一支又继续西迁,来到了沪水之滨的大小凉山一带。卢族西徙的这段史实,史籍中虽无明文记载,但如留心索隐钩沉,其历史进程,斑斑可考。诚说干次。  相似文献   

7.
王婉尧 《传承》2010,(21):148-149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春秋》2011,(4):54-54
沂水县历史悠久.境内原始社会遗址散布各地。旧石器晚期的南洼洞遗址.出土了打制石器和鹿角化石:在干洞顶等21个地点发现了细石器;崮子顶、凤台等35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骨器、陶器。在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夏商时期的遗物。曲此证明.远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生息繁衍.创造发展了沂水的古...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篇章和诗句谈到了古老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体育的历史面貌。西周到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由兴盛到没落时期。这个时期,古代体育初步发展。原始社会那些体育萌芽,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西周和春秋时期,已经在奴隶制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古代体育的初级形态。这  相似文献   

11.
先秦齐国的外交管理思想与实践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各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周时期齐国的外交管理思想与实践自建国之始就受到西周王朝的外交管理思想的重大影响,春秋时期的外交管理则紧紧围绕称霸诸侯展开,战国时期的外交管理又为齐国争雄天下、统一中国服务。本文则主要探讨战国时期齐国的外交管理思想与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战国时期齐国的外交管理目的与原则及其外交实践。其二,战国时期齐国的外交管理思想与实践对后世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振裕 《世纪行》2007,(11):29-30
楚国在西周初年建都于丹阳,只是一个小国。后来不断强大,至战国时期尽灭江汉诸姬,统一了长江中下游。楚国在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东周列国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也是首屈一指:制作精美的楚国漆器和丝织品。又是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楚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3.
《求索》2016,(0)
湖南邵东天子坪遗址在2011年夏季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末期遗存。遗迹主要有柱洞和灰坑。文化遗物以石器为主,多为磨制;陶器数量较少,以釜、罐残片为主。遗存总体特征与西岩文化类型相似。  相似文献   

14.
《求索》2016,(0)
本文对四方园遗址2005年试掘的材料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批遗存的年代应在商末至西周早期,文化面貌与乌江流域被称作石地坝文化或十二桥文化川东类型的遗存相一致,并由此对其来源线路进行了推测。本文还对距四方园遗址约1.5千米的倒塘湾遗址出土铜鸟形器做了初步的研究,指出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早期,并注意到其总体风格与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铜鸟形器有较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来,关于春秋时期的阶级斗争,曾有过各式各样的看法。有的认为春秋中叶以前没有阶级斗争,有的认为春秋时期有关阶级斗争的材料很少,很零碎,不易说明问题,可以不论。这些看法都不对。但已成为过去,这里就不多说了。  相似文献   

16.
略论楚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朱哲在中国远古史上,海岱、河洛、江汉三大文化区经过漫长岁月的沿续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分化形成了多种区域文化,其中在江汉文化区上发展起来的南方楚文化是后来居上,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一支。以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楚文化的技术、艺术和...  相似文献   

17.
<正> 曾侯乙编钟与楚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它在楚文化中到底应占有何等地位?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自曾侯乙墓发掘以来,“曾国之谜”引起了不少学者极大的兴趣。在学术讨论中,有不少人认为出土文物上的金文曾国,就是文献中的随国,而随国到春秋中期,便沦为楚国的附庸。如果这个论断无误,那么,作为附庸的曾国,其编钟成果当然应是楚文化的一部分了。这种看法,权且称之为附庸说。  相似文献   

18.
夏日新 《世纪行》2007,(10):12-13
周朝初年,楚国熊绎受封时,只是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小国,被中原人视之为“荆蛮”,连参加周朝盟会的资格都没有,只配为周王室看守烽燎。然而不过几百年时间,楚人发愤图强,到春秋时期,就问鼎中原,成为诸侯霸主,而到战国时期,更是占有半个中国,雄居于南方,把楚文化推向辉煌,与中原文化竞相媲美。楚人之所以后来居上。创造了独居特色的楚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人们尚没有自觉地完整的文学理论著述,然而有关文学的观念与思想却已见端倪。这些片断的理论,散见于先秦时期的各类著作之中,《左传》作为一部反映春秋时期社会面貌的历史著作,在记录春秋二百多年的历史史事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想。其中不少文学思想,对后代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弄清这些萌芽状态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特质的产生与形成。本文拟对《左传》中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文学思想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试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楚墓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鄂西北和豫西南,自1957年以来近50年调查发掘楚墓数百座,其上限为西周,下限至战国晚期,所出土的数万件文物,以直观、形象的物质形态说明这一带是中国楚文化的发源地,也为探讨楚国始都丹阳提供了大量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