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系统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出发,可以把社会发展的某个时期视为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实施"以人为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只有在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社会发展不稳定性和危机事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发展理念,是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的要求相一致的。我们应该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去,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我国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构建起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叠共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基于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首要原则,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综观以往的科研成果,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在四者的关系上,哲学理念是基础,政治理念是核心,发展理念和文化理念则从根本上规划了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原则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研究是近年来科技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马恩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尤其是福雷斯特-梅多斯世界模型,对社会系统的运动变化进行模拟性实验研究,对社会领域研究方法的精密化和科学化具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巨系统,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同样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结构、功能组成的复杂系统。除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具有超强稳定性之外,其他动力系统也同时存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诸如精神动力、改革动力、目标动力、科技核心动力、经济发展外部动力等)。因此我们应从一切历史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出发,来考察社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基本理念与以人为本有着很多自然的耦合。经济法的以人为本和民法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经济法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利益观,并认为在构建现代化的经济法中,要特别突出发展观和公平观的作用,从而树立起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经济法理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任务要求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有一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要在促进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中一以贯之地始终予以坚持。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高等学校健康、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弄清学校的办学理念,牢固地树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坚持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成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气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以文件的形式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其中以人为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阐述意义深远。大学教育要“绿色”“阳光”地活跃精神阵地,首先就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进而通过大学生传播、渗透到社会,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于秀玲 《工会论坛》2008,14(4):101-101
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发挥党、群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组织作用;就要尊重人才,实施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领域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中必然蕴含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完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指导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远见卓识科学地指引着教育前进发展的方向.对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发展走向如何,与现代社会转型有关,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况有关,更与我们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14.
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决策实践中遇到的对“以人为本”的理解误区,阐述关于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的正确认识,指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需要把握的原则,从而为科学执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明晰发展问题、发展观、历史观各范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维度的一致性。并通过对人道主义、集体主义传统认识的主体性反思,指出唯物史观传统陈述方式的客体性思维偏蔽,旨在两种思维向度的比较中揭示唯物史观的人学本质。  相似文献   

16.
营造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提高全民素质。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实现人的价值,创造有利于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环境。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培养知识经济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秀伟 《工会论坛》2011,17(1):153-154
“以人为本”外交理念的提出是外交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在实践中表现在保护我国海外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上,也表现在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以人为本"既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党执政理论建设的核心所在。她高扬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现实"与"应当"的结合点上表达了我党执政的价值理想追求。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郑重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9.
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内涵,而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把握住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特点。标志着我们党已经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诉诸实践,这无论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推动我国社会永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创建和谐社会即建构社会系统在良性循环下运行的机制。而社会系统作为复杂巨系统其内部包含着若干子系统,社会技术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为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起到了保障等作用。如何创新社会技术、以何种思维方式进行社会技术创新就成为社会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