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思想 ,坚持“二为”方向 ,辩证地把握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具备马克思主义发展和联系的宏阔视野 ,自觉贯彻“双百”方针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先进文化的建设才能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智广元 《前沿》2012,(11):61-63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需要文化滋养是其逻辑诉求。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以落实、贯彻与执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需要西方科学文化的滋养,以落实、贯彻和执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革命性精神及其时代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价值维度的取向标准,它以传统伦理思想观念兴起为纽带,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文化水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道德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来自其对理论自身的实质探索,即发掘其本真面目,以此来彰显理论价值;二是来自于现实需求,即探寻现实问题的解决路径,以此来焕发理论生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需要我们在重视传统,也就是尊重我们自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初衷的意义上,进一步探索具有新能量的、与当代的实践相对等的发展路径,以此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我国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6.
《前进》2021,(6)
正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五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和思政课建设,取得了过去多少年想取得但没有取得的成绩,也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家风家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当代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构建新时代家风家教体系,能够为家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与家风家教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家风家教的内容,也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为什么必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也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两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诉求与选择,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同时也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民族和民族文化复兴与发展的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 ,科学地阐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 党的十六大报告 ,在这里不仅界定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还表述了如何划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三个划分标准。一、只有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的文化 ,才能称之为先进文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成为先进的文化 ,是因为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方法来指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科学的探索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求实精神、科学的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运》2004,(10):22-2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  相似文献   

11.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性格特征等因素均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历史经验中的可贵品质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使之更好地指导当下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虽然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却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联系起来,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实践论》中结合中国实际所阐述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原则。《实践论》发表距今已经有75年的历史。这75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充分论证了《实践论》的正确性。如今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于领会、贯彻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科学的理论引领大众,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以良好的制度赢得大众,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凝聚大众,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崔庆五 《前沿》2012,(2):41-43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坚实的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具有"掌握"中国人民的理论诉求。其次,中国人民也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再次,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其精髓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它来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中的诸多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又形成了诸多新的哲学论点,并用来指导全党的工作,成功地解决了当前改革攻坚中的许多难题。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弘扬读经典、学哲学的好传统;二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三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作有效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不断吸收国外文明进步成果而又代表人类文明进步趋向的文化体系。换言之,它是先进思想、中国风范、时代特征的有机集合体。只有在这样一个框架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符合我们的国情,才有可能使这种文化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知识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总结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当代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影响下得到…  相似文献   

17.
马鹏 《传承》2008,(12):34-3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伟大理论的确立以及长时期在中国的宣传和发展所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为我们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基础,具有其必然性。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是完全可能的,理论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掌握并指导生活实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王铣 《前进》1994,(11)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王铣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建党理论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指导原则,首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品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二者契合的决定性因素。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契合,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论证列宁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的重大作用的系统理论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当代德育环境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章强调 ,当前要以马克思主义德育环境思想为指导 ,以我们党现阶段制订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结合当代中国实际 ,从思想道德教育高度来建设和完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 ,并据此提出当前进行德育环境建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