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80年代邓小平对中美关系中两次波折的处理王保勤中美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经历了多次波折。最近,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又罩上了一层新的阴影。此时,回顾一下8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中美关系中两次波折的处理,是有益的。一、80年代初,对里根政府在台湾...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坚决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态度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在华美侨回国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对中方从间接试探到直接接触,直至最终做出同中方进行大使级会谈的决策。本文拟从在华美侨回国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美国政府在解决此问题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方式入手,通过对美方各阶段决策过程的分析,说明在华美侨回国问题不仅是美方最初同中方进行接触的具体目标,更是推动这种接触不断深入并促使美国政府最终做出同新中国政府直接进行大使级会谈的决策的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美在台既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利益,又有某些互相交叉的利益.这决定了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不时爆发冲突,但又不至于造成中美关系的完全破裂和全面对抗.从近中期看,双方共同的利益较多,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迫近,特别是台独势力的膨胀及外国干涉的加深,中美在台利益的冲突将会明显增多,甚至有可能激化.  相似文献   

4.
一、政治态度日本青年的政治态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 )对权利的了解程度 ,(2 )对政治功效的认识 ,(3 )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1 对权利的了解程度日本青年 ,不管年龄大小或学历高低 ,其政治方面的知识 (对权利的了解程度 )都呈现减少的趋势。他们虽然知道生存权 (真正公民的生活方式 ) ,但是知道言论自由 (向社会发表自己看法的自由 )和团结权利 (组织工会 )的比例却大大减少了。从 1 973年到 1 993年 ,日本青年了解生存权利的比例从 70 %增加到 75%,但知晓能自由发表言论的比例却从 4 9%减少到 3 9%,知晓能行使团结权的比例从 3 9%…  相似文献   

5.
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分析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对策,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历史分析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所谓历史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案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改变了中美苏三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在这种背景下 ,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抓住关键环节 ,从缓和中美关系入手 ,调整中国的对外政策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条线”的国际战略 ,由此改变了中国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 ,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大国体制形成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这个体制得以确立的基础是均势原则.与该体制几乎同时产生的是由东地中海争夺引起的每十几年爆发一次的欧洲危机,而19世纪70年代英俄的争夺又引发了一次严重的欧洲危机,所不同的是它改变了东地中海的格局,促使稳定的英法普奥俄五大国协作体制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不惜玩弄各种伎俩制造"两个中国".对此,国共两党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在两岸炮声中达成了维护一个中国的某种默契.  相似文献   

9.
揭示中美关系的历史特征——评《中国与美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牛军外交学院熊志勇副教授的著作《中国与美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以下简称《中国与美国》)是中国学者在中美关系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成果。该书分7章55节,加上前言和结束语等,共约28万字。作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中国作出了对美缓和的决策。从理性行为模式来看,60年代末中苏冲突导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恶化,加上国际体系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国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必须寻求对美缓和;从官僚政治模式来看,文革期间中国国内的政治博弈及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倒台,为对美缓和决策的作出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决策者的个性分析模式理论来看,毛泽东善于变通、理性务实的外交人格,使得对美缓和决策最终得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根据邓小平外交思想,处理中俄关系要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干涉内政、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关系.我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赴俄谈判,顺利达成协议,解决了中苏关系的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美关系的悖论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正面临着一个看似奇怪的悖论:接触与摩擦同时存在,合作与矛盾同时上升。这种悖论与矛盾,既非“热战”,也非“冷战”,而是一种带有特殊性的竞合关系。中美关系的这种状态,既是历史因素和地缘因素使然,但更多的是由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纠葛与利益交叉所致。中美关系总体上仍保持着积极发展的势头,同时也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试探北越的意图并传达武力讹诈的信息,给战争升级制造恰当的理由,美国约翰逊政府在与越南在巴黎和谈前的1964年6月至1968年4月,曾多次做出和谈的姿态和尝试。越美间的试探性接触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出于谈判时机、国家利益、反"苏修"斗争和抑止"苏修"在印度支那扩张的考虑,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越美间的任何试探性和谈,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反复的较量。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法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社 《外交评论》2004,(1):45-48
中法经贸关系是两国全面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目前为中国在欧盟的第4大贸易伙伴、第2大技术引进国和欧盟第3大对华投资国,但仍潜藏着一些制约中法双边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文章认为从发展眼光看,中法两国经贸合作都极具潜力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民国初期的社会风尚表现在服饰方面的种种现象,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诸多原因,如对外交流加强、个性解放、政治上仿西政西俗等等。另外,还分析了其时代特征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如何保持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局面,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美日三角关系对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经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在21世纪初期所面临的三大任务.中国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必须处理好同美目的关系.用时代眼光、从战略高度认识中美日三角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美对日政策,更好地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祖国统一,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从德  曾璇 《理论前沿》2007,494(5):18-19
中日双方在认同上的差异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中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障碍。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中日两国除了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努力外,还需要从文化的层面上着手,积极改善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冷战使两国隔绝达 4 0余年。由于国际关系缓和 ,东北亚局势松动 ,国家利益的内在驱动等原因 ,使两国关系逐渐改善并最终建交。 10年来两国各方面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中韩关系将继续朝积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史上,20世纪40年代的两次民主宪政运动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代表了宪政在近代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标志着宪政发展在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无论对于当时中国的政治进程抑或是后来中国的政治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两次宪政运动与民主同盟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中国民主同盟因宪政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同时又因宪政运动的失败而发生根本转折,这种发展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