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要积极而自觉地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本文认为,发展我国民主政治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而且是当前经济改革深化、反腐败、反官僚主义的迫切要求。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渐进过程,必须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晚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恩格斯晚年在民主问题的认识上实现了两大理论飞跃:一个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上,实现了从公社国家到民主共和国认识的转变;一个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斗争策略上,实现了从暴力革命向合法性斗争的转变。但是,在形成这两大理论飞跃的过程中,恩格斯并没有忽视对暴力问题的强调。总体上说,恩格斯晚年的民主观实质上指向了阶级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政治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各国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实现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开拓了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社会必须确立的一种先进理念,要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还得经过一个艰苦而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从中国政治国情的实际出发。为此,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途径: 积极稳妥。相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来说,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内生成果,它是外生的。这个事实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建立、发展、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客观上要求必须一步一步地推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决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其发展和推进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化解农村协商民主的困境,必须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协商主体观念转变、经济基础夯实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等方面加以突破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建设必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重要时刻 ,必须以“三个代表”的要求进行党的建设 ,切实做到执政为民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而践行“三个代表”的过程良性地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政治生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规律:民主政治生态定位规律,即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社会发展、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民主政治生态平衡规律,即必须坚持发展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相协调、民主政治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民主政治生态渐进规律,即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有序推进、分步实施;民主政治生态制约规律,即必须发挥法治国家、社会组织和民主政治体系自身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我们这样的民主建设起点比较低的大国 ,要建立完备的民主制度 ,任务是相当艰巨的。要发展民主 ,首先必须同健全的法制相结合 ,实行依法治国 ;其次 ,要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机制来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 ;最后 ,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还必须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严复早期的“全盘西化”与晚期的“民主制不适于中国”之间的思想悖论启示着这样的真理:中国走向民主政治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独特路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事业中,具有如下的规律性特征:首先,由于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在“全球性”民主化大趋势中进行的,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构必须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走向。其次,鉴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在于“精英引领”,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有个“过渡性权威主导”的过程。最后,鉴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还具有“渐进性改革”的特色,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应取“由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与“由基层民主逐步扩大到社会民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法律至上是法律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但在现实中的认识并不统一.坚持法律至上,与区别"法治"与"人治",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意”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人民主权观产生的逻辑前提。由“公意”概念含混引起的争论与分歧,以及卢梭人民主权理论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使得人民主权有导向专制民主的可能与危险。专制民主的实质是政治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国家权力不受限制和约束,以人治代替法治。历史的教训给我们以启示:成熟的法治是民主健康运行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法治化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之一,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突破口。权力在客观上存在着易腐性、扩张性以及对权利的侵犯,由于权力的本质决定,有必要制约权力。制约权力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结果,是保障权利的要求,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志。在我国的政治改革中,法律对权力的合理制约,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严打”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 ,在打击刑事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保障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该政策从确立到成型再到发展至今 ,经历了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从不健全到基本健全的过程。因此 ,在该政策的形成与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与现代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问题 ,集中表现为“运动”模式的色彩过浓。但该政策的生命力是不应否认的 ,应当有所作为的是 ,将“严打”从“运动”引向“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5.
法律权威实现是一个"过程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法律权威得到观念上认同,宗教上的说教,制度上的设计,因此法律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中立的权威地位".在中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使法律湮没于道德之中,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并由此异化为"人治"意义上的权威.通过历史的比较考察,法律权威实现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设计,多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本质上是人类规制自我生活的一种方式和角度,它的成长离不开以人的价值及利益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底蕴.因此,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制度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民事诉讼中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使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能自主选择纠纷解决方式,以及在解决纠纷过程中选择相关事项,不仅有利于克服民事诉讼的局限性,实现民事诉讼程序所追求的各项价值,而且由于其体现了对当事人意志的尊重,更是包含着使法治得以成长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因此,法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本文以《刑事诉讼法》为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发掘、梳理和充实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与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同时,归纳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路径,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对于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