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则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生态良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云南藏区要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和谐的综合体;"美丽中国"的本质是人、自然与社会相和谐基础上的发展。现今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因素。美丽中国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只有自然、社会、人三个要素保持平衡,美丽中国的实现才能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3.
环境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以环境文化为切入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导向,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促进丹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在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协调发展的有序社会。两者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关系、本国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明"意指人类在追求个人道德完善、维护公共利益与秩序、正确对待自然等方面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个体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既有一般意义上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亦包括个体自我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关系的生态文明。而本文所言的心态文明是指个体之心在本然向善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努力,提高自我的心理层次,形成完善的人格修养和精神素质,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人际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性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引发出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需要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来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要求全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人类永续的发展。 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应体系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生态能源体系。在目前科技发展水平下开展生态能源建设应从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人手,完善生态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那么,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有何关系?怎样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去建设科学和谐的小康社会呢?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和谐发展、生态发展建设小康的实践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道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形成具有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