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变革带来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诸多问题。世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这种变革和进步而逐步认识、启迪、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敬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时代,无处不在探索发展的途径,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推动发展,但是,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那就是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百家论萃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缺陷1.可持续发展观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即为了实现未来发展的持续功能而协调现实的有序发展结构,难免带有以未来指导现实而非以现实指导未来的病态逻辑。2.发展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破坏环境。发展能够对生存起完善和促进作用,但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发展则会构成对生存的威胁。因此,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将不是物质的持续进步,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创新。3.可持续发展并没有真正摆脱人类的自我中心化。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说到底仍是为了人类本身,即为了持久地满足人类需求,必须保护和加强地球自然资源基地,而…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逐步提出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其本质特征 ,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 ,保持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之时 ,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也就是要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人们重新研究与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即必须从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以造福人类的传统模式向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造福人类的现代思维模式转变 ;从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发…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同时也消耗了人类无法估量的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的加重,使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按照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经济的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人类能够在一个良好而洁净的生存空间长久地生存下去,近些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循…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是历史过程的沉淀。先进文化相对落后文化而言,是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7.
“限度”在哲学意义上就是讲“度”的问题,是质和量的统一。社会发展的限度主要内容又体现在制约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即自然资源、环境和人口因素上。而科学的发展观产生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待自然资源、环境和人口,则表明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发展限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变革——评《自然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价值”是一个新概念。中外所有辞书,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都分别有“自然”和“价值”两个词,但没有“自然价值”这个词。在人对自然进攻屡屡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一是地球上有无限的自然资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人对它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总是无须付出代价;三是自然资源无主,可以谁采谁有。这些历史过程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20世纪占统治的观点———“只有人有价值,自然没有价值”的观点,发展了一种自然没有价值的科学和哲学,并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发展了人类…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10.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但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又是能动的,人具有社会性。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动性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可分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具有二重性。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因此,我们对人口增长突破环境人口容量即地球承载能力的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中国人口增长的环境容量限制,促进中国资源环境的人口超负荷承载量向适度人口规模转变。  相似文献   

11.
理性的选择:重建公平、合理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的选择:重建公平、合理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周毅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①。物质财富的奔涌在动摇着人们的传统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一、排污权与环境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人享用自然环境条件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人享受、使用自然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即是一种自然权利。但是随着产业革命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年终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人物的例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当评选结果揭晓时,人们无不惊讶地发现:这年评选出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并不是当代任何一位风云人物,而是人类所赖以栖息和生存的星球———地球;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彩色地球图片显赫地刊登在《时代》的封面上!这是为什么?《时代》周刊的评委们选择地球为世界风云人物的罕见之举出乎意料,但绝非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地球是迄今所知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能源、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给予人类的宝贵财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从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长远利益出发,不仅要确认人类自身的发展权利,而且要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建立新的环境道德观。并理智地去思考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观,人类本身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使人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协调,也使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自身得到更完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一、建立新的环境江德日。1.现代文明要求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试论可持续发展观的两个维度郭晓晖雷冬梅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与发展的产物。与其他种类的动物一样,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如果以人类为中心,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所有要素统称为环境的话,那么人类与环境的非线性嵌合就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科学技术?确切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反映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则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渐地对自然规律有所认识,并且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使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科学技术就是在这漫长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近了,近了”,那个蓝色的星球越来越近了,听母亲说,那是我的祖先们曾生活过的地球,也曾是人类生活的乐园。可是因为人口过速增长,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水土流失的严重更给人类带来不幸。水源污染使鱼、虾们竟没有了生存的环境,大气污染和气候的异常给地球的儿女们带来了无比的痛苦。臭氧层的破坏使人类患皮肤癌的人增多起来。由于环境的恶化,加剧了物种的消失。  人类认识到: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球将会灭亡。到那个时候,河流也将全部变成“墨汁”。天空中笼罩着一层厚厚的灰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保护,并不是工业化社会带来环境破坏以后才出现的。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自然要保护自己赖于生存、发展的环境。这个道理,不仅现代人懂得.占代人也懂得。只不过在认识的内容、层次和阶段上不同而已。今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大工业的兴起,一方面给人类带来财富,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范人类的生态行为,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以实现生态平衡,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制定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时,不妨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处理这个问题的,或许我们…  相似文献   

19.
张健健 《理论月刊》2013,(2):160-163
自然既是人类的母亲,又是人类的老师。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资料,还能教会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我们应当学会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文章提出了城市环境建设中"道法自然"的四种主要途径:摹仿自然之形、提取自然之意、遵从自然之法和发挥自然之效,并对这四种途径进行了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道法自然",不仅是模仿自然的视觉形态和外貌,还应该学习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从而在艺术和科学两种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具有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等自然属性。同时土地资源的使用,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其它资源的经济特征。有关土地问题的经济研究从17世纪末就已开始,本世纪20年代起,由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城市土地增长,形成了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巨大压力,产生了诸如街道狭窄、住房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问题,这样在对城市土地占用和使用中,相应发生一系列经济问题。目前我们认真研究土地使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