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慧 《前沿》2010,(17):133-135
从文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文化不仅影响着人格的表达方式,而且文化决定占主导的、具有典型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草原文化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观念,铸就了游牧民族单纯质朴和诚实守信、勇敢强悍和自强不息、热情好客和开拓进取等人格心理特征。随着草原文化多元性格局的出现,草原文化中蕴含的人格特征也出现了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保留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是促进传统人格特征的整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豫园社区位于上海黄浦江西岸,地域面积1.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10万,常住流动人口近3万。历史上,此地区是上海的发源地,自元、明、清以来,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3.
世博,是一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盛会,更是一个演绎文化交融激荡的舞台。一个个匠心独具的展馆先后亮相,一场场风格迥异的演出相继启幕……在渐行渐近的上海世博会脚步声中,凝固在展馆里的浙江人的智慧、锲刻在世博园的浙江元素、洋溢在经典剧目里的古韵新声……掀起了阵阵“浙江文化风”。  相似文献   

4.
从起源与发展来看,蒙古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多元化,这种文化反映到图案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蒙古族丰富的图案艺术背后是对北方草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汉、藏等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古远清 《台声》2000,(5):26-27
“不同于其他诗社喧哗、尖锐的声浪 ,‘大海洋’诗社是束冷冽、清彻的灵河 ,理性而温和 ,客观而隽美 ,她的心胸像海洋般宽阔 ,浪涛汹涌是有的 ,但外观其伟大 ,那是自内自强不息的流声。”台湾“大海洋”诗社访问祖国大陆代表团团长朱学恕在武汉地区作学术报告时 ,说了上面一段充满深情的话。朱学恕先生的介绍一点也不夸张 ,的确 ,“大海洋”诗社不像台湾某些诗社那样善于大肆宣扬自己。正因为她很少大声喧哗 ,以至大陆不少读者对“大海洋”诗社非常陌生 ,不知在台湾南部高雄还有这么一个有影响的诗歌团体。左营是台湾一个重要的诗歌基地 ,《…  相似文献   

7.
文化多样性下的“以人为本”与“和谐为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文 《人权》2010,(6):8-11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正处在又一个重大转折时刻,继经济全球化之后,文化全球化成为紧随其后的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都主张一神论和普世论。正如亨廷顿所说,“自创始起,伊斯兰教就依靠征服进行扩张,只要有机会,基督教也是如此行事,‘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这两个类似的概念不仅令它们彼此相像,而且将这两种信仰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区别开来。”这就有只强调自己的“人权”而罔顾他人的“人权”之嫌。而中国文明与此不同,更多地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与人权”的精神。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以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就强加于人。  相似文献   

8.
王关区  天莹 《前沿》2013,(3):162-166
草原生态系统,是在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立存在的、具有特殊规律性的运行系统。草原生态文化,是长期以来草原氏族、部落、民族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所创造并传承的崇尚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法律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的总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草原上世代生存的人们是草原生态文化孕育、传承与发展的主导。草原类型及其草原生物、草原环境等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文化的光辉灿烂、丰富多彩。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与草原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文化与经济文明共融共生?浙商文化和商业文明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久前,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以“文化的力量——浙商文化与经济文明”为主题的论坛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深度的脑力激荡。嘉宾们围绕“从经济反思到文化反思”、“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等作主题演讲,本刊特选取部分领导专家文章组成专题笔谈。  相似文献   

10.
孙舒凡 《前沿》2022,(5):88-96
唐代是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胡风”盛行,体现在唐代不仅自上而下普尚“胡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浸染“胡风”,而且“胡风”与“华风”已渐成融合之势。唐代诗人对“胡风”的歌咏主要体现在胡姬酒肆、胡舞胡乐和胡人习俗三种文学意象上,并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内涵。“胡风”对唐代诗歌的创作题材、审美风格以及诗歌形式等方面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化的红色性质、内涵、外延和效果正在引起思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杭州湾文化"概念的问世可以解释和诠释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奥秘和奥妙。但对"杭州湾文化"概念及其内涵至今还缺乏一种系统和全面及其精准的学术表达。现代中国红色文化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与"杭州湾文化"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结合的产物。但"杭州湾文化"一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和整体的概念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注意。这与陆地思维还在主宰中国人的思想有关。"杭州湾文化"不仅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文化,而且也是中国最现实最有力的文化。人类至今经过7000年发展的几乎各种文明形态都在这个区域进行过沉淀,并且至今还在散发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创新的文化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以杭州湾为中心和核心并且围绕杭州湾所形成的"杭州湾文化"的内涵和机理进行系统挖掘、有机梳理、整体表述和综合发力。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的交融是创新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9月下旬,我在温州2012浙江科协年会期间,准备利用晚上加班完成科学与文化专刊交给我撰写卷首语的作业.正巧温州在为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举办纪念活动,我不禁联想到,谷超豪先生不就是科学与文化两种不同气质与境界的完美统一吗?谷老生前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学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现存金代女真人墓志只有完颜守宁、昭勇大将军(完颜璹之父)、镇国上将军、乌古论窝论、乌古论元忠、鲁国大长公主、蒲察胡沙、完颜窝鲁欢、黄斡窝鲁不等人的十余件,资料并不多。但通过对十余件墓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到墓志本身所反映的金代女真人的文化认同,看到金代女真人的内迁及家乡观念的变化,看到金代女真人虔诚的佛教信仰。这些无不反映了金代女真人对汉文化(中原传统文化)的积极汲取,体现着女真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以及女真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陈改桃 《前沿》2009,(8):134-135
以蒙古族的典型风俗“那达幕”为例透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变迁: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现实意义来看,抽象(科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所以以科学理性代替宗教信仰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进步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内涵的变迁。但这种进步和变迁能否保证草原原生生态的维持?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建立科学意义上自觉自愿的“天人合一”的现代草原文化,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张淑梅 《前沿》2010,(19):134-139
在市场经济时代,考察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作用,打造文化品牌时,要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当今时代空前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这是草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要充分认识民族精神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开掘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经济功能。二是,不能陷入纯粹外在功利化的生存轨道。面对以物质消费为主、实用功能为导向的快餐文化时代,我们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温柔敦厚的人文意识实现强中固本,重塑精神之魂的长远利益。所以还要充分开掘它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通过经济功能和教化功能的开掘,实现文化商品性和文化本真性的协调统一。实现草原文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梁利霞  马素英 《台声》2002,(10):38-39
8月3日,天高气爽,正值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格外美丽迷人的季节,迎来了一批来自祖国宝岛的台湾客人。由台湾文华文教基金会董事郑瑞成先生为团长的“草原文化之旅”台湾教师夏令营一行21人,相聚在呼和浩特,拉开了夏令营活动的序幕。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的台湾客人均为首次来内蒙古,为了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较为客观地了解内蒙古的总体情况,在主人的精心安排下,先后参观、游览了昭君墓、大昭寺、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电力学院、辉腾席勒草原旅游点、包钢、北方重汽、恩格贝、成吉思汗陵;拜会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教育基金会;参…  相似文献   

17.
说“文化”     
文化主要指人类推动自身从自然走向社会文明的物质与精神创造。这些创造不仅是静态的陈列,而且动态地影响和感化社会,发挥效用。文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国上古的《易传》所谓:  相似文献   

18.
刘山鹰 《同舟共进》2011,(12):17-18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这一届领导集体对于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郑重承诺和政治交代。  相似文献   

19.
邹赞 《理论月刊》2012,(1):65-69
作为西方思想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文明”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有着各自的发展脉络.由于社会历史情境的显著差异,德国形成了与英法式民族主义判然而别的文化民族主义;新兴知识阶层和文化精英从德国历史记忆与民间文化中采撷华英,力图挖掘和建构起德国文化的民族性,这一思想的历程既关联着对启蒙运动的继承与反思,也开启了一种富有批判意识和建构力量的“文化——文明”传统.英国的“文化——文明”传统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反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开启了影响深远的英国文化主义思想传统.哈曼和柯勒律治的个案分析,则说明了“文化——文明”传统两条脉络间的关联互动.  相似文献   

20.
肖伏清  刘斌  高建舟 《政策》2007,(6):40-42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发祥地。炎帝神农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研究开发炎帝文化、传承神农精神,对于促进和谐文化和和谐湖北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