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多年来,从昔日的滨海小城跃升成为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花园城市。现在,厦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总量偏小、龙头企业不强是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为破解这一困境,文章试图从厦门和深圳比较分析的视角,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的对策建议:大力推进招商工作,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总部及中转经济;营造创新环境并使各项要素围绕产业及产业人员进行紧密配套,包括年轻人的安居、创新机制平台及产业园区各类生活配套等;坚持产业导向的城市配套;大量年轻人集聚碰撞创新会给厦门带来高新技术创新及高价值龙头企业,促进厦门经济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厦门中心城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是在区域经济竞争中面对边缘化的危机 ,力图通过更大范围地促进资源要素的流通、集聚和有效配置 ,推动福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厦门发挥好中心城市作用 ,离不开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支撑。首先应该大力推进厦门———漳州经济一体化进程 ;其次重新打造闽南三角区金字招牌 ,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合作、交通对接、资源整合等使厦泉漳城市联盟产生实效 ;再次是以三角区为基础密切闽西南经济协作。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还需要厦门自身做大做强做特 ,包括建立体制支撑 ,发展私营经济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构建闽南服务业中心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的市场因素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包括地方需求、产品差别化、市场关联和贸易成本。这四个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与市场密切相关,既包括要素市场,也包括最终消费品市场,还包括中间投入品市场。在不完全竞争、贸易成本、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这样的市场机制中,集聚力与分散力之间存在一种平衡。考察这些因素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经济一体化对产业迁徙的影响,以及中枢型产业和“集聚租”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 ,已成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产业成长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聚的本质是外部经济 ,这一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有劳动市场的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产业集聚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 ,形成创业空间集聚的正反馈效应 ,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我国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基础差、总量小、比重低 ,空间上的分散配置存在着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溢出效应损失 ,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外效应损失 ,信息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损失。改变这一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重点地区实现产业集聚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促进工业化 ,推进城镇化 ,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模型和变量的选取。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尤其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一是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由于制度和技术进步等因素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得相同的要素投入获得了更大的产出。由此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也是通过这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我们将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的内部因素进行分解: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要素投入数量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要素质量或效率增进而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厦门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作 用,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厦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不断提高执政党和政府领导发 展的能力,以新的战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谋求新的跨越。从实施"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四个方面力求厦门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协调 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发展的典型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均衡性逐步提升,区域发展差距日益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同时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也重塑了区域比较优势,城市群和区域性大城市成为主要经济空间载体,但当前也存在区域发展分化引起的人口集聚空间失衡、部分省份“去工业化”和经济结构“服务业化”的产业空间不匹配问题,还面临日益频繁的外部冲击挑战。为促进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立足要素集聚的客观规律,统筹好区域发展和人的发展,强化城市功能分工,引导劳动力就业空间均衡化,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空间,不断完善国内生产网络和壮大国内消费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增强区域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内联引资直接反映区域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及城市竞争力。而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基本上是外资投资拉动型经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远没有充分体现。在投资结构、投资行业和资金来源方面亟待作出重大调整,以此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了近五年来厦门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着重剖析了在引资规模与增长速度、引资结构与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市场、成本、产业配套等集聚外资的深层次要素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阶段提升厦门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与区域资源错配程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引入知识技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集聚水平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集聚模式影响区域资源错配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专业化集聚水平上升会缓解区域资源错配程度,多样化集聚会加剧城市之间资源错配程度,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能显著强化改善效应、削弱负面影响,产业共同集聚水平提升在多样化集聚下会进一步加剧区域资源错配。最后,提出以层级分工专业化集聚为主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环境、依据市场化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错位集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消费舒适物不只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附属物,更是吸引人力资本集聚、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消费舒适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城市消费舒适物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从中介效应看,人才集聚是考察城市消费舒适物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重要渠道。从空间效应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也即是周边地区消费舒适度提高,也有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注重城市消费舒适物建设,发挥其区域联动性,使之成为创新高地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转型通过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探究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韧性的实现逻辑,尝试从经济数字化、社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韧性的理论框架。基于我国31个省份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的韧性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地区间在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等方面存在差距;没有单一要素能必然带来高韧性,但提高经济数字化转型效益具有更普适作用;高韧性存在多条行之有效的组态路径,关键是发挥好异质性数字化要素的协同效应;数字化要素之间还存在替代效应,弥合区域差距需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运用组态配置思想探究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韧性的多元路径,能够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创意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规模经济、比较优势和智力的扩散。地方在把集聚作为发展模式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应注意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利用集群效应打造创意产业品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厦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诲,坚持不懈地把科技创新作为事关发展成败的大事来抓,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强化科技创新,并在新型显示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厦门仍有不足。因此,厦门可以从完善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创新型企业集群规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推进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助力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城建设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城的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 ,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影响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 ,大学城所产生的集聚、幅射、互动效应 ,对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是塑造中国经济版图和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受生产成本、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国的产业转移从金融危机之前的“西进北上”演变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长江隆起”。通过简要地构建劳动和土地两要素的梯度优势指标体系,发现要素梯度优势受要素价格和要素可获性两方面的影响,其进一步的发挥和释放推动产业承接需要以地理区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支撑条件;根据要素梯度优势以及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化特征,可将全国区域分为新五大板块:东部发达地区、长江经济带(不含江浙沪)、东北和华北(不含京津)、长江经济带地区、西部人口稀疏区和海南。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铜仁市着力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旨在推动铜仁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良性增长。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和增速都有显著贡献,但对其是否实现了产业集聚的机制,尚莫衷一是,无法定论。本文整理铜仁市2012年至2014年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的经济学方法,引入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和交易费用产业集聚两种产业集聚模式的分析,对铜仁市产业集聚现状进行定量分析,主要解析黔东工业聚集区内部、各区县之间和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之间的产业集聚情况。本研究发现铜仁市各区县之间既存在有益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模式,又存在有害的面向产业发展要素资源的内部竞争。而铜仁市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包括黔东工业聚集区内部,相互之间既没形成溢出效应产业集聚也未形成交易费用产业集聚。但是,如果我们把研究范围缩小至玉铜松经济带内部时,我们发现其内部四个区县与六个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之间能够有效协作,将区县间有害的内部竞争转化为有益的交易费用产业集聚,同时区县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之间发展阶段衔接有序,保持了区县间原本存在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考虑到铜仁市正持续加强对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投入,尤其是对黔东工业聚集区内的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产业发展投入,本研究对铜仁市产业集聚现状的解析将帮助相关研究明确分析路径,并进一步开展铜仁市产业集聚发展的占优策略研究,有利于铜仁市建立交易费用产业集聚的制度构架,有利于铜仁市各区县发挥好溢出效应产业集聚的作用,也有利于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降低投入成本,加速实现上述两种产业集聚模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联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合,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产业联动是以产业联系为基础,形成的中间网络组织.产业联动网络由主体、资源和活动构成的,是在区位因素、联动效应、网络创新等内部因素和政府、市场需求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内陆城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初见成效,但与东部沿海的浙江温州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无论在整体规模,还是在社会贡献率、投资产业领域、投资环境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本文从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入手,提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战略,对西部内陆城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西部内陆城市今后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推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是浙江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11年—2021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描述了浙江省各设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格局,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浙江省各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浙江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显著推动当地创新能力提升;相邻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提升同样能促进本区域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关联度和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区域创新能力越强,但邻近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的提高会抑制本地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