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明霞 《山东审判》2012,(3):105-108
一、问题的提出2011年10月10日,执法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王某罚款2万元。限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缴纳,逾期不缴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如不服处罚决定,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将强制执行。10月20日,送达处罚决定书。2012年3月8日,执法局向王某送达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以王某未在规定期限内自觉履行处罚决定为由,依据《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决定对王某罚款2  相似文献   

3.
汤莹 《法学》2023,(3):37-50
《行政处罚法》第48条规定的公开行政处罚决定是对公开原则的贯彻。以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执行”过程为观察视角,作为行政处罚的事后公开制度,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并非一种行政处罚类型,而是具有精神作用的事实行为。公开行政处罚决定可以监督行政机关和被处罚人,确保行政处罚的实效性。鉴于违法公开行政处罚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通过目的限制、程序限制和权利保障进行法律控制。针对行政处罚决定信息的内容复合性和公开行为的从属性,适用时应注重差异化处理和过程性控制,以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怠于履职,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故意拖拉,未在法定时间内作出和执行处罚;或未能严格公正执法明显轻判轻罚;或因失职未能采取保全等措施,致使无法实施处罚等。它具有不合法性和不适当性的特征。要根治这种现象,司法监督最为有效。但司法监督中提起有关行政诉讼时,应符合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毕可志 《法学论坛》2000,15(6):35-43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拥有的一种行政权,自身存在着职权被滥用的条件.为了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必须充分发挥司法监督的专业性强、监督效果好的优点,这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在司法监督过程中,司法机关主要应从行政机关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根据、目的、内容、程序等方面进行审查,以作出正确的裁判.为了更好地发挥司法监督的作用,必须从扩大司法审查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范围、确立适当的司法监督原则、加强判例指导等方面健全和完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6.
白璐 《法制与社会》2011,(32):173-173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我国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针对具体的行政行为所自主做出的公正合法的行政行为的权利。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职能。但是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是一种无限权力,需要相对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本文通过对我国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有关问题的分析,就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自由裁量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8.
陈鸣 《法制与社会》2010,(8):260-261
法治国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和执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但是,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是复杂多变的,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机关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了行政管理和执法的灵活性。然而,行政自由裁量权自身固有的特点和缺陷又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以达到行政效率和行政执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赵东杰 《法制与社会》2012,(13):140-141
在环境行政理论中,越来越强调环境行政机关对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但在环境行政执法实践中,对环境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仍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完善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自由裁量权的存在,现代行政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然而自由裁量权因其“自由”的属性又使它极易被滥用,从而出现错位。为了保证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作,建议从完善立法、健全司法监督制度、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公民的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1.
论基准制度及其法制化——以行政处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准制度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一种规制,是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法治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是预防自由裁量权滥用等种种弊端的一种较好制约方式.但由于基准制度目前还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规则,存在着对其监督等方面的障碍,有必要将之法制化.法制化的途径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机关实行裁量基准的职责,并将基准内容以地方法规或地方规章的形式予以固定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起公安交通处罚案件入手,引出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的关系问题,接着对行政强制措施是否是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以及行政强制措施违法是否影响行政处罚的合法性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尝试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华 《河北法学》2003,21(5):74-77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须的权限。然而 其灵活性的特征又使它极易被滥用。为此,加强对行政自由栽量权的司法监督就成为保证其合 理运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路超 《行政与法》2022,(7):92-97
一定程度上,交警行政执法社会效应的展现依赖于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化行使。基于高效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刻画违法行为调查取证资料,以数据化、规则化驱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信息化决策,可以消除执法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本文认为,完善自由裁量过程中评判标准的辅助量化决策机制,有助于为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提供精细化的操作空间,提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综合执法效能。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我国<行政处罚法>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法治从"实体控权"向"程序控权"的重大转变,其中,行政案卷制度的确立,是这部法律在程序控权方面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该制度有力地规范了我国行政处罚行为的程序,推动了正当行政程序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行政案卷制度要求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前,不仅要保证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或听证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行政自由裁量权被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广泛运用,由此由行政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形成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合理而引发的行政争议日趋增多。该种争议如何解决,相对人如何获得充分救济已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法律仅对不合法行政行为而未对不合理行政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加强对不合理行政行为的监督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论人大监督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大监督是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多种国家监督形式之一,与其它监督形式相比较,人大监督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具有其不同的特征。本文从人大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监督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表现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人大监督,强化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处罚法》第48条第1款吸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规定,在法律层面设定了行政处罚决定有限公开规则,但却面临严峻的适用困境。行政处罚决定兼具政府信息、相对人负面信息和公共信用信息三重属性,其广泛公开规则已然覆盖各层级规范,且与及时公开、多渠道公开等规则相衔接。为释放有限公开规则的作用空间,有权机关应当明确否定并清理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广泛公开规则,厘清有限公开规则在政府信息公开、声誉制裁、信用监管等不同维度的核心要求。同时,客观呈现公开内容、限制公开载体与方式、适当予以暂缓公开等审慎公开规则亦应与有限公开规则相衔接。有限公开规则须以行政裁量和听取意见程序为支撑,无法以自动化方式展开,但建构行政裁量模型仍有益于解决其被架空的难题。“违法行为主体—违法行为客体—违法行为严重程度”三维裁量框架有助于增强公开标准的明确性,矫正实践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标准的普遍背离。  相似文献   

19.
潘柏兴 《法制与社会》2010,(19):159-159
在传统意义上,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个贬义词,但之所以在法治国家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立法机关没有能力制定出面面俱到的法律来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这样就需要行政机关有一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而行政裁量权的滥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本文以期通过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分析来提出有效控制其滥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翁明杰 《财经法学》2023,(2):97-111
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监督行政机关规范行使处罚权,另一方面在社会公众风险警示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价值。行政机关依法公开行政处罚决定本质上属于公开政府信息而非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公开不应对行政相对人造成“二次处罚”。在明确行政决定公开制度的性质与功能的基础上,应当保证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前、公开中和公开后的行政裁量兼具合法性和合理性。在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前,行政机关应当嵌入提前告知程序和专家咨询程序,并对行政处罚是否“具有一定社会影响”进行事前审查评估。在行政处罚决定公开中,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民商有别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建构分级公开机制,界定不同类型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内容的范围和起算时间点。在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后,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设置内外并行的监督机制、确立决定公开持续时间和有效的纠错机制,保障该制度“售后服务”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