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不仅只是在物质条件匮乏时的权宜之计,而且是一个先进政党所必须具备的优良作风,是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 一、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艰苦奋斗 1.艰苦奋斗是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在与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当今时代,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城市化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战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帝国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不仅亿万富翁们过着更加奢侈的生活,而且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他们现在的物质生活状况不仅与战前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与战后初期相比,也已面目全非。大多数的工人家庭已拥有小汽车、电冰箱、电视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也有  相似文献   

4.
李校利 《探索》2007,(4):173-175
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在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生产力的时代意义要求我们要面向未来,建设知识社会.  相似文献   

5.
学习问答     
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从明年起到公元2010年这15年内,不仅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而且还要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从而为下个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观,肯定了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科学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通过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为解放人类自身提供物质、精神条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深刻反思滥用科学导致的危害,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物质技术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相似文献   

8.
198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弄清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艰苦奋斗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在新形势下坚持艰苦奋斗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对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艰苦奋斗是孕育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而由我党着力培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先进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征服…  相似文献   

9.
从生产力发展的微观角度讲,任何劳动产品都要消耗原材料。在同等条件下,原材料消耗得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身包含和要求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这个道理无论放在什么条件下都是适应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与客观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突出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这一着眼点出发的,在他看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以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构建起一个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的崭新文明,中国不仅要在生产力水平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要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文明中人剥削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公正,以及颓废堕落的精神现象.这里必须纠正一个错误的印象,就是以为毛泽东历来都不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强调搞阶级斗争.事实上,建国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毛泽东都高度注意改变中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强调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为全社会的根本任务.即便是搞“大跃进”运动,毛泽东的出发点也是期望借此在经济发展上找到一条赶超西方国家的捷径.无论是反“反冒进”、还是提出“超英赶美”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尽管实际上导致了经济建设灾难性后果,但同时恰恰表露了毛泽东在中国生产力发展上赶超西方的急切心理,表露了毛泽东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姜涛 《学习月刊》2023,(6):24-26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十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小康”是数千年来中国人长期追求的梦想,然而由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私有制的历史条件制约,“小康”在我国封建社会从未实现过,更多的只是一种深藏在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杨庆存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文中指出,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要搞清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关系。这三个概念是分层递进、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及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或水平;“先进生产力”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一般指物质生产高度的效率能力和发达的技术水平;而“中国先进生产力”则由于加了限制词“中国”而具有了特指性,不能等同或混淆于其他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二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关系。前者的内涵已如上述,后者是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开放性、容纳性的概念,主要是指保证先进生产力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讲话在阐述这一要求时特别强调的一个“符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因此,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和转化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已成为共同经验而被世界各国所重视。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及新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全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一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力发展的微观角度讲,任何劳动产品都要消耗原材料。在同等条件下,原材料消耗得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身包含和要求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这个道理无论放在什么条件下都是适应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与客观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突出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过时”的问题。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当前,有些同志把艰苦奋斗与时代变化对立…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民主富强文明",不仅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而且着眼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统一,反映了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特征,有其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和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党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新世纪,要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好组织和领导作用。一对于"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一科学论断的内涵,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历史发展看,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关键是生产力的水平。马克思主义认  相似文献   

17.
<正>何谓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涵是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8.
《党建文汇》2005,(4):7-7
湖北省委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所长宋刚峰撰文指出,执政道德是执政党治党治国应当具备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执政道德不仅由党内法规明文规定,而且要靠执政党的理想、信念、作风、品格、形象等形成和维持。它是执政党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的伦理基础和道义基础,体现着执政党治党治国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艰苦奋斗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薛琳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邓小平同志一贯认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必须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告诫全党,要老老实实...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坚持用整体性思维深化对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民生短板问题亟需补齐;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面临新考验;在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实现上不平衡等.新征程上切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