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京人艺里不管是谁——曹禺院长也好,导演、演员也好,舞台美术工作者也好,行政人员也好,以至剧院的家属小孩也好——没有人叫他"副院长"或"副总导演",都亲切地直呼其名,叫他"山尊"。他呢,不但不计较、不生气,反倒愉快地高声应下。他说:"大家这样叫我,不生份,不别扭,反而显得格外近乎、亲切,是一种‘爱称’。"这,就是欧阳山尊!  相似文献   

2.
团团签名     
正"团团"是我外孙子的乳名。他出生时正赶上我退休,以朋友的说法,我成了专职姥爷。整整三年时间,在看护团团的日子里,他身上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于是我就随手记下。三年下来,没想到竟然成了一本书。这书的名字就叫《团团的故事》。《团团的故事》就要出版了。团团似乎懂得这书的意义,听说印刷厂要来送书,一大早就特高兴,并且几次问我:爷爷(他一直管我叫"爷爷",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怎么还没送书来呀?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书道     
日本的书道日本书法叫书道,其解释是道为理之母,理为法之母,道比法更高一个层次。日本书法也有悠悠的历史,与中国书法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早在17世纪就有刻碑,很近似汉碑,特别进入规模吸收汉文化的"奈良"时代,中国僧人鉴真东渡(754年),他带去了"二王"的...  相似文献   

4.
一位已定居国外的华侨,年少时曾受过别人的无私帮助,功成名就后,他想回报社会,在自己的家乡资助一批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但令人费解的是,他没有直接寄钱给这些学生,而只是先让国内的亲戚帮忙,给这些孩子每人邮寄了几本励志书籍。在这些收到书的孩子里,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叫"阿牛"的小男孩认认真真看完了这些书籍,并真诚地给华侨回了一封言简意赅的感谢信:好心人,谢谢您的帮助。您寄来的书我都  相似文献   

5.
年方50的陈培元,笔工刀耕的"墨刻"岁月就有四十五个春秋了。与一般的书法家和画家不一样的是,他在宣纸上写毛笔字的时光与在石头上刻字的时光是同龄的,他的书法和篆刻的成长过程也与他生命成长的过程也与时俱增。人到中年的他,不负年华。艺术的果园,有了花香鸟语的春光。"墨刻"半生的陈培元,蒙其家学福荫,一生得益。  相似文献   

6.
蒋平 《新青年》2006,(5):14
舅舅有个外号叫"文曲星",不过我们背里却叫他"酸舅舅",盖因其全身上下满是那种"太白遗风"式的酸烙印.  相似文献   

7.
闲话闲章     
李国文 《海内与海外》2007,(8):39-39,38
有一次,送了一本自己的书给一位老先生。他翻开来,见到扉页的题签,笑了。阁下这印章想必是在马路边小摊上刻的吧!这倒也让他猜个正着。过了一些时日以后,此老将一方  相似文献   

8.
正老甘走了快一个半月了,他的影子总在头脑里闪现。前些天是中元节,晚间小区河边一簇簇火堆,是人们在祭奠故去的亲人。心想是不是也给老甘烧点纸呢。转念一想不对,中元节在佛教里叫盂兰盆节,盂兰盆梵语是"解倒悬"的意思,老甘是一个有了大觉悟的人,怎会有倒悬之苦,何须解倒悬?我以为如今的他,正嘎嘎笑着向他所向往的光亮走去!和老甘认识是上世纪70年代末。其间几个朋友正在张罗着创刊一本杂志,他们缺小说,正好我有一篇《小公园里》。编者到我住的西弓匠小院来取稿,他说创刊号上还有一篇小说《聚会》,作者叫甘铁生。就这样知道了他,机缘巧合地认识了。  相似文献   

9.
初入蒙山。蒙山,老百姓口上,俗呼大东山。山上一片乱石头。它的乱,是有章法的。没有这乱,看不出欹斜侧立,看不出争势而上,意态也就减去多半。创造这件"作品"的,是天。"石磊磊兮葛蔓蔓",屈骚里的句子便叫我想起了。齐鲁之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样一座山,圣人见了,也要动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很有哲学意味的话。"小"是词类活用,意动用法,表现心  相似文献   

10.
刘兰芳     
正刘兰芳讲课,如同表演。所授自然是她拿手的本行——说书。通常所称"评书"还只在北京一地这样叫,到了东三省是叫评词的,南方则以评话称之。说书,汉代已有。赵宋的汴都里,勾栏瓦肆以至大相国寺,尽成说书人天下。朱明末世的柳敬亭,可算圈中佼佼者了。评书之艺,全凭业师口授,弟子眼看耳熏,所谓记问之学是也。能听刘兰芳登鲁迅文学院的大雅之堂放声而  相似文献   

11.
勇气     
电话里的留言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留言的人是克尼里斯·阿伯拉罕姆.他留下了他的电话号码,叫我给他打一个电话. 这位年轻人在电话里对我说:"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我对他说:"我当然记得你,克尼里斯."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父无母,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夏商周秦两汉……他到底是哪朝人士?《西游记》中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似乎无迹可查,其实,只要在书中仔细寻找那些蛛丝马迹,是可以查到孙悟空的生辰年代的。书中说,孙悟空在东海里夺得的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大禹治水时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事情,而他辅佐唐僧取经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可见他出生的范围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640年(贞观元年)之间。  相似文献   

13.
岭外杂记     
正岭南五日,跑马观花,以拙眼拾得一些细碎珠光,散乱记之。1、珠海斗门黄杨山南麓,有金台寺。山湾里有一库碧水,库随山的走势,不是很规整,水和山和树之间还有一根黄腰带,那是冬季枯水期的痕迹,腰带很明显,越发衬得水的蓝,如黄金镶嵌。碧水的上方,就是金台寺,南宋的时候叫金台精舍。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秀夫君,我来看您来了。秀夫是陆秀夫,金台寺里其实没有他的像,但和他有关。崖山和金台寺很近,他抱着小皇帝赵昺跳海的哪一刻,整个南宋也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82岁的老人,在这个夏天的第一场雨季过后走了。这个老人叫柳萌。他和这个世界分手的时间是2017年6月26日上午7点15分。人走了,他写的文字留下来了,和他有关的友谊的主题也将长留大家心间。他赠送的书,他发表的文章,他留在微信里的语音,他转发来的各种链接,他组织的各种活动,其实都还在,只有他走了。这一走,将没有回来。柳萌老师走得那一刻,没有风雨,天高云淡。柳老住院时,刘建军老师和我约定  相似文献   

15.
爱的艺术     
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生在农村,从小家境贫寒。他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在他家东边盖起了两栋房子,土草的。村上说叫“青年点”。几天后,来了一群城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男男女女的十多个。其中一个女的还戴着眼睛,孩子们都觉得奇怪,就背地叫她“眼镜”。眼镜是个书迷,她有个书箱,里面有许多书。村里的孩子喜欢在晚上去青年点听眼镜讲故事。因为小男孩喜欢书,每次去听故事都用贪婪的目光看着那个诱人的书箱。终于有一天,他按捺不住,就从书箱里偷了一本“小人书”——《野火春风斗古城》。  相似文献   

16.
白桦树     
大学毕业那天,男孩和女孩在郊外的白桦树上刻上了两个人的名字。约好了,5年后来这儿相聚。男孩叫宏,女孩叫冰。宏去了一家著名的外企,冰自己要求去山区任教。他们说好了,她只在那儿呆5年,5年后,她就回到这个城市,和他结婚。宏每天都要给冰打一通电话过去。那个山区的小学很闭塞,没通电话,电话只能打到村里,然后由村长跑去学校去叫冰,冰再从学校跑到村里来接,一来一去,耽误了不少时间。有时挂1个小时的长途,他们只能在电话里交谈3分钟。宏刚刚参加工作,长途电话费几乎花掉了他一半的薪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年,冰给宏讲她学校里的故事,说杜鹃…  相似文献   

17.
书籍的装帧设计也被称为“书衣”、“书脸”,三联社印刷过姜德明先生编的一本书叫《书衣百影》,是对他收藏的特别是中国现代的一些书籍封面的汇集和点评,印制堪称精美,装帧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18.
陈镐戒酒     
官僚陈镐喜酒,人称他酒糊涂。有次将赴山东督学,其父怕他因酒误事,专门写了一封信,嘱其戒酒。陈读罢信,即让工匠特地打制了一个能容二斤酒的大碗,还叫人在碗边刻上八个大字:"父命戒酒,只饮三杯。"陈镐戒酒@程雯  相似文献   

19.
"她"叫红衣. "他"叫蓝衣. 他们从"出生"起,就同进同出,同卧同眠.简陋的舞台上,"她"披大红斗篷,葱白水袖里,一双小手轻轻弹拨着琴弦.阁楼上锁愁思,千娇百媚的小姐呀,想化作一只鸟飞."他"一袭蓝衫,手里一把折扇,轻摇慢捻,玉树临风,是去京赶考的书生.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第一期《江苏老龄》杂志的封面人物是一个94岁的老人,他就是抗战老兵——徐世椿。徐世椿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如同一坛老酒,仔细品味,还真的不一般。和徐老伯聊天,讲的最多的事情还是抗战,于是,我就有了写他的想法。父母叫儿打东洋上个世纪20年代初,徐世椿出生在安徽省巢湖边上一个叫徐小圩的小镇父亲徐东莱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识文断字的人物。辛亥革命爆发,父亲徐东莱带头在村子里剪了辫子,到处宣传辛亥革命的新思想。"革命"两字,虽然徐世椿在幼小的心灵里知道的很浅显,但是他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