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武士道是武士应当遵循之道,是经由平安、镰仓、江户等多个时代,历经千年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武士道精神由宗教、儒学和军事训练三大方面构成,最初是作为日本的民族精神传统和文化遗产走上历史舞台的。近代以来,武士道被日本军国主义曲解利用,成为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工具。深刻认识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和军国主义的危害性,是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和避免军国主义复活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田中智学的日莲主义国体论是在大正初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以日莲的佛教思想为纽带,将日本建国神话与《法华经》相结合,鼓吹尊皇主义与日本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日莲主义国体论围绕天皇、日本两个主题,形成了扶持天皇绝对权威、美化对外侵略战争的思想逻辑。这一体系在满足了近代日本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同时,又在昭和时期被超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利用,成为了对外侵略思想的罪恶基石。  相似文献   

3.
在回顾中韩爱国军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悲壮历程,纪念抗日民族英烈之时,探讨日本军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逐步扩大侵略战争,得逞于一时并急剧膨胀,最终以惨败告终的过程,评析日本朝野曾经痴迷其中的“满蒙情结”,即武力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图谋,对于总结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展望21世纪东北亚和平发展前景,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2003年1月1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以官方身份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他任首相以来的第三次参拜,也是战后日本历届首相中唯一一个连续三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在位首相。日本政府如此不顾及中韩及亚洲人民的感情,不免引起世人的担忧。 众所周知,靖国神社曾经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支柱和象征,对鼓舞军国主义精神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神社的正殿上,挂着明治天皇书写的“为国捐躯,永记壮士  相似文献   

5.
欧盟委员会超国家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最重要的超国家机构,也可以说是目前区域一体化组织中超国家特征最显著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准政府"的职能,其超国家性质在多个方面表现显著。同时,相对于主权国家政府而言,委员会的超国家性质又是不完备的,在诸多方面受到制约,存在着多方面的职能缺位。在欧共体/欧盟的发展历程中,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委员会的超国家性质不断发展,总体来看有加强的趋势。已经开始的欧盟扩大和欧盟制宪已经对委员会的超国家性质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在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统治的终结。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借机以联合国的名义进驻日本并控制了日本政府,在战后日本社会制度改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战后美国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专家的指教。一、战前及战争期问日本教育概况日本是近代迅速崛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封建社会时期日本在吸收借鉴中国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和魄”,也被称为“和魄汉才”教育。19世纪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7.
对军人军属进行抚恤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日本战败后曾经一度废除。《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很快恢复了对不包括战犯在内的复员军人的抚恤、救助工作。在日本遗族会等保守团体的推动和"战犯释放运动"的影响下,经过几次修改,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全面恢复了对包括战犯在内的军人军属抚恤工作。无论是刑死还是狱死的"战犯"均被视为因公死亡享受抚恤,战犯服刑期间仍被作为"在职期间"累积计算抚恤年金,服刑期间伤病者另可以享受"伤病抚恤",战争罪犯俨然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享受优待。日本政府从立法层面恢复对战犯的抚恤,对日本社会的战争认识和战争记忆的重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此后甲级战犯被靖国神社合祀的社会意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美两国在解冻关系的初期谈判中,对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各有战略考量。美国的战略利益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势力均衡,维持美日关系比改善美中关系更重要。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免遭任何强权威胁,同西方和日本建立正常关系,防止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尼克松的谈判策略是给中国造成对美苏日的"三怕"。毛泽东则摊牌:中国根本不怕美苏日来华大打,已准备应付最坏局面。折冲樽俎之下,美中的共识是反对任何国家谋求亚太霸权,反对日本向本岛以外扩展军事力量、染指台湾和朝鲜半岛、插手"台独"活动。但对怎样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美中双方认识不同。美国承诺将阻止日本奉行损害中国的政策,但坚持认为现行的美日关系能制约日本扩张军力,而听任日本自立则将使其出现致命的民族主义。中国对废除美日安保体系的态度在疑虑中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9.
大韩民国建立已经五十年了。我们对友好邻邦韩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祝贺。大韩民国的建立是韩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的胜利成果。上世纪末,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对外扩张,日本开始加强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活动。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日本...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略印尼的历史真相──批驳某些日本人为侵略战争辩护的谎言黄阿玲引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惨败之后.日本不仅没有做过深刻的反省.反而美化其侵略行动.说这是“解放”殖民地人民.完全无视日本军国主义铁蹄残踏大半个亚洲的历史事实.因此有必要揭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30年代,正值日本现代新闻业逐步沦为日本军阀势力宣传工具的关键时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国人对日本新闻事业变化高度关注。他们一方面以新闻专业的视角,对近代日本新闻事业的种种进步给予赞赏与推介;另一方面又站在民族立场上,用理性与科学地分析,揭露批判日本新闻业日益严重的军国主义倾向。抗战前,中国新闻界对日本新闻事业进行了客观分析和准确预判,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以前,受皇国史观的控制,日本史学界的主流态势是基于军国主义分子宣扬的日本的"神国"性,强调日本国家、民族形成过程的独自性,而将日本历史作为东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广阔的东亚历史视域下研究日本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者极少。二战结束后,受民主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出于理性把握日本的历史和未来的目的,关于日本历史的发展形式,日本史学界打破以往的"独善"史观,开始较客观地阐释日本历史与古代东亚历史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是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国际环境影响下形成。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百废待兴,教育也面临着一次重生。在外界压力和国内人民的抗议声中,它不可能走回军国主义教育的老路。这体现在它的换代性改革中,但是与战前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它不可能与其一刀两断。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德国国家性格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芳 《欧洲研究》2005,23(6):32-40
个人的性格受制于其成长的背景,国家性格则来源于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历史和地理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军国主义是德国历史上典型的国家性格,但是其文化根基却是权威主义。军国主义因为它激烈的外部性较为引人瞩目,但其文化的内敛性却常为人忽视。本文探讨了德国军国主义国家性格和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孕育了德国权威主义政治文化,而文化的顽固性、渗透性和继承性,又使得权威主义政治文化极大地支撑了德国后来的军国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改变了军国主义的国家性格,但是彻底改变了的却是传统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今年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第61个年头了,“作为当年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发动者之一,日本是有责任深刻地反省历史并向曾经饱受侵略之苦的国家和人民道歉的。”然而,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频频修改和平宪法……这一系列不和谐音使曾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不禁要思索,“日本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度”要了解日本,不仅要摸清其历史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从中探究日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提炼出影响日本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武士道。研究武士道产生、发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一对重大的内在矛盾 ,即超国家和国家间的职能分割必然会导致两个决策层次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目标和政策冲突 ,并可能最终导致超国家失灵。作为国家治理延伸的产物 ,欧盟的超国家层面只能从成员国的有限让渡中形成自己的职能范围。但是 ,这同时也把原来统一从属于国家的政府职能领域条块分割到了超国家和国家两个决策中心手中 ,从而造成割裂职能领域间有机联系和治理失调的风险 ,考虑到民族国家在欧盟内部的主导性地位 ,这完全可能带来超国家失灵的严重后果。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失灵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和平教育是二战后在日本大学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半个世纪以来,有了长足的进展。它对消除日本军国主义影响,在青年一代中确立和平信念,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拟就日本大学和平教育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扼要评介。  相似文献   

18.
二战前的日本教育是以《教育敕语》为模本建立起来的国家军事主义教育体制,整个教育体制的异化使学校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到战争结束时,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已处于瘫痪状态。1945年10月22日,币原内阁发布《关于日本教育政策》的指令,该令以铲除教育领域中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内容为目的,要求禁止极端国家主义思想的继续传播,废除军事教育和各种军事训练。不久,又要求从各学校驱逐军国主义者和法西斯分子,立即停止讲授修身、  相似文献   

19.
日本战后派作家大冈升平及其创作深受中日文坛关注.一种通行的观点是: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表现出鲜明的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思想倾向.笔者结合社会政治语境,对其作品做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意图通过对个案的考察,揭示出日本社会一般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批驳那种视大冈为反战作家的一厢情愿的、误导性的解读,消除由此造成的遮蔽,还原真相.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战国时代,各领主为入主京都、称霸全国,培养争霸所需的武士,萌发了“以教争霸”的思想。江户时代,这种思想演化为统治者的对外争霸和各藩通过教育竞争强藩的策略。明治时期争霸思想扎根于教育的基本问题,标志着“以教争霸”思想的形成,日本走上了“宣扬皇威”的道路。这一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积极意义,使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教育如果以“争霸”为目的,一旦走上军国主义的歧途,将不仅扭曲教育事业,而且势必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