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角色转型、政府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创新,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浙江省长兴县在大力推进“生态长兴”建设的过程中,将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贯穿于生态治理的全过程,其重在协作、整合的运行机制在指导思想上同当代西方的“整体政府”及“整体性治理”的改革思路不谋而合,为探索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型政府”及其运行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06,(22):21-23
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梁言顺博士:努力建设生态经济大省发展需要立足于对省情的科学认识,石宗源书记讲的“欠发达、欠开发”的定位,非常有道理。贵州开发要找准主打的资源优势。贵州的生态经济应该成为一个首先开发的主战场,贵州食用的野生植物有500多种,具药用价值的植物有3700多种,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可以实现循环发展,保持资源永续经营。生态和经济是统一的,建议把建设生态经济大省作为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开发生态经济涉及到手段的运用。怎样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成果来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3.
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制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战奎  胡仪元 《求实》2004,18(3):53-55
西部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经济开发的基础上 ,根据生态经济的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或称溢出性、持续性等四个特点 ,西部生态经济的开发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 ,这个机制包括法律约束机制、生态转移支付机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等三个层次。只有建立健全了这些制度机制才能实现西部生态经济的开发和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0,(2):20-25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集中展示贵州在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为贵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抢抓机遇鼓与呼,本刊开设《西部大开发十年大变化》专栏,围绕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发展、重点项目推进等方面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反映10年来贵州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此,我们唐山市体会很深。数年来,市委、市政府正是按照这一精神,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态势。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则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4,(4)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就是要既建设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又建设经济层面不同阶段或环节的生态文明。前者是从空间维度来说的,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后者是从时间维度来说的,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全过程。前者可从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道路来理解;后者可通过生产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交换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分配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消费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来体现。只有时间、空间这两个维度都"融入"好了,才是真正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宁夏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面对向绿色经济转型的世界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绿色经济的角度来看,宁夏主要在节能减排和生态恢复与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和资源富集的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就是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鄱阳湖区域生态资源,构建适应鄱阳湖区域特点的生态经济运营机制,形成一批具有鄱阳湖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群,应全面系统分析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根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白山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站在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在重新审视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实施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生态立市、科教兴市、特色富市,建设长白山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并把构造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作为长白山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撑体系,而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体系的中心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林地经济,根据市委、市政府林地经济综合开发的总体部署和“林地开发项目年”的具体要求,各县(市、区)加大林地经济的开发力度,以林地经济的发育壮大,推动和牵导全市农村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构筑起白山农村经济的优势。 一…  相似文献   

12.
孟庆杰 《奋斗》2003,(8):23-23,31
近几年来,铁力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要求,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抓。目前,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发展氛围全民化、基地建设规范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业经营集团化、市场开发品牌化的强劲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4,(8)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包双叶 《求实》2014,(8):59-63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段晓红  郭将 《求实》2001,(8):47-48
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大开发中 ,必须切实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只有开创新的思路、新的发展模式 ,借助强有力的经济、法律等多重手段 ,消除开发过程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来自国内、国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双重生态侵略 ,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不是为赶时髦简单地复制其他学科体系,而是通过不断实践,借助于生态学的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态势,探究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中生态链的存在状态以及运行机制。这种生态运行机制的前提预设重在关注和研究生态结构中社会组织、制度、政策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要素构成的社会生态链的运行模式,科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实践等体系中,以规避因思想政治教育脱嵌,而造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链断裂的危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演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国民心态、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毕节比全国很多地区早许多年就形成了生态意识。引起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是低生产力下农村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导致不得不毁林开荒,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在过去的20多年,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变救济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和人口控制。同时,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生态的不断恢复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走出了贫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态严重恶化进而加剧贫困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价值维度,县域生态圈是都市生态圈的重要基石,为探究县域生态治理的现状及进阶路径,回应生态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的转换性问题,提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框架和启示,通过S市农郊A县的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县域生态治理的现状,发现隐匿着生态治理内生动力弱化、生态治理综合效益损耗、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失效、生态治理制度失能多重现实困境。鉴于此,应该增强生态治理自适性,提升生态治理转换收益,嵌入市场运行机制,推进环境协同治理,优化生态考核制度。调查研究县域生态治理的现状及进阶路径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亟待进一步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其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三角洲的治理需要多区域协同,因此统筹规划、加强区域协作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生态共同体是生态要素有机融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不同区域共生共利共荣的共同体。黄河三角洲生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具备构建生态共同体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从厘清生态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出发,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深入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条件和障碍,运用合作网络理论框架结构初步构建起黄河三角洲生态共同体内容框架并进行了运行机制分析,进而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针对性对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