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宏图 《瞭望》1988,(40)
翁偶虹老先生《梨园夜话》提及《楚汉争》与《霸王别姬》。 《楚汉争》系杨小楼、尚小云二位所演,惜本子冗长,唱、做、打极繁重,需两夜始演毕,有“吃力不讨好”之感。后齐如山等人为杨与梅兰芳改  相似文献   

2.
记老庄     
去年年底,日本有几家报纸,如《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富山新闻》、《北日本新闻》纷纷报导了中国指画家老庄(庄树鸿)访问日本,参加富山市建制100周年活动的情况,说老庄的画非常受欢迎,展览没几天,展品就被抢购一空,连几幅不出售  相似文献   

3.
于青 《党政论坛》2009,(10):52-52
自去年年底开始,一本名为《资本主义为什么自灭?》的经济学书籍在日本持续畅销。这本书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副题——《结构改革急先锋的忏悔书》。  相似文献   

4.
陈鹏 《瞭望》2008,(50)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片?是《赤壁》《画皮》这样看过就扔的,还是让我们回味良久、自我叩问的佳作?认真回顾2008年,你很难再找出第二部能与《梅兰芳》比肩的电影精品,这部大片以梅兰芳的完美身形为今年的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5.
梁燕 《民主》2009,(2):36-38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名人梅兰劳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影片以相当多的篇幅表现了梅兰芳与他的经纪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梅兰芳的周围曾有多位文人协助他的创作和演出,打理相关事宜。其中,“梅党”最重要的一位成员齐如山,在梅兰芳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可谓功莫大焉!齐氏是创获颇多的编剧和导演,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只剩下4年了,21世纪的日本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一个和平的国家,还是一个在军事上富有进攻性的国家?亚洲国家正不安地注视着。它们的不安不是没有根据的,只要看看去年年底日本弄出来的两份文件就清楚了。 1995年11月28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以取代早在近20年前的1976年制定的《大纲》。12月14日,日本内阁会议又审议并通过了日本防卫厅根据新《大纲》拟制的1996—2000年度《中期防务力量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这是日本关于其防务政策及军备建设问题的两份十分重要的文件,它们的提出标志着日本已经正式确立了它在冷战后时期的防卫政策和军事战略,明确了日本自卫队今后时期的基本任务和建军方针,反映了日本将继续加快迈向世界军事强国的步伐,并试图以此为其支撑之一,在  相似文献   

7.
范垂省 《侨园》2014,(10):35-35
1952年春天,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朝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在返回北京的途中路经沈阳。受各方热情挽留,梅大师在沈阳停留了几日,并在辽宁京剧院演出了几场京剧。我有幸观看了其中的《黛玉葬花》和《宇宙锋》。《宇宙锋》的全部通场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至于《黛玉葬花》,在梅大师表演之前,我还从没有听说过。梅大师的演出,在沈阳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主要内容。我曾跑到京剧院的门口看演出广告,而那里排队买票的人早已成长龙,听说有的人是头一天晚上就来排队了,有的人还裹着毯子,看样子要买到一张票何其之难啊。  相似文献   

8.
郝盼盼 《学理论》2015,(6):140-141
《菊与刀》提供了认识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原料,即便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并未亲身抵达日本国土,但她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日本的矛盾文化、"耻感文化"甚而等级文化的现象还是令人身临其境。试图就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探究日本矛盾文化、"耻感文化"和等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追踪到引起日本人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卜束 《瞭望》1990,(13)
有人说,中国人谈企业管理,开口是美国兰德公司,闭口是日本丰田经验,真个是“言必称希腊”。但奇怪的是,在我们大讲丰田经验时,日本许多企业家却把《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作为研究经营管理的三本必读书。这  相似文献   

10.
张军才 《民主》2005,(8):41-42
对日寇的切齿痛恨首先源自于《鸡毛信》、《小兵张嘎》这类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稍大一点,《狼牙山五壮士》的感天动地,《烈火金钢》里“一弹突围的史更新”,永远使人无法忘记! 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黑太阳731”的灭绝人性,无不使人在刻骨铭心的仇恨里,深入反思:日本为何要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到底靠什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台湾《自立晚报》转载了日本《朝日新闻》的一篇题为《生为台湾人的悲哀——李总统与司马辽太郎对谈》的文章。这篇由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采写的文章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台湾新闻界慨叹,李登辉的内心世界,日本人比台湾人还要了解得多。李登辉在用日语与司马辽太郎长谈时,讲了他不肯对台湾媒体讲的对台湾未来走向独立的设计,于是,台湾人从日本人那里了解了李登辉的台独心迹,这使台湾人一方面痛感李登辉对日本人的信任竟超过对自己的同胞,另一方面又因李登辉“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而感到格外震惊。  相似文献   

12.
湘绯 《瞭望》1991,(45)
孩提时,从父亲收藏的《京剧汇考》上,第一次看到梅兰芳的剧照,便为他天仙般的姿容所倾倒。当父亲告诉我,这是一个男子妆扮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稚嫩的心田由是深深印上了梅兰芳的大名。但是,直至六十年代初,我才有幸观赏了梅的表演。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个已经发福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留日学生张丽玲拍摄的电视记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本市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本刊与日本《爱华》杂志近日召开了该片座谈会。张丽玲小姐、《爱华》杂志社社长徐迪曼、有关日本朋友及本市影视界、部分报刊的文艺编辑、副刊主编近二十人参加了座谈。本刊主编王文伟主持会议,院长袁觉英到会讲了话。  相似文献   

14.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和50多个地方电视台曾播出过电视连续剧《异国漂泊记》。该剧是根据郭光甲的自传《我童年的辛酸和壮年的挣扎》改编的。郭光甲,系旅居日本的华侨。《异国漂泊记》的播出,使他的名字在中国为不少人所知晓。郭光甲旅居日本,主要是以开餐馆为生。今年流火的七月,在大连,郭光甲向笔者讲述了他旅居日本开餐馆50多年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5.
翻开不久前出版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在郭光甲的名字下仅有简单的6个字“见异国漂泊记”。顿时,给人一种神奇之感。《异国漂泊记》一栏中介绍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电影制片厂和牡丹江电视台合作拍摄,表现日本华侨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是据旅日华侨郭光甲自传《我童年的辛酸和壮年的挣扎》改编。该电视剧曾在中央电视台及50余个地方电视台播映,日本 NHK 电视台、《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日本报刊均载文介绍,并誉之为“中国版《阿信》”。  相似文献   

16.
公开讨论修订义务教育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的“两会”提案,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求修订《义务教育法》,或制定《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法》。在2003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江苏省代表的这一提案联名者多达740人,创下了联名人数之最。目前,《义务教育法》的修订正紧锣密鼓,已经数易其稿,有望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渠道十月革命前,中国人主要接受的是日本式阐释的社会主义理论.如久松义典的《近世社会主义评论》,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村井知至的《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原著的节译文,也是从日本译介而来的.当时宣传社会主义的许多报刊如《民报》、《新民丛报》均在日本.十月革命后,由于中俄交通隔绝和新闻封锁,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仍然主要是通过日本.1919年中国人译介的日文马克思主义文章主要有9篇,1920年为9篇,1921年为12篇,1922年为7篇.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多是通过学习和研究从日本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典籍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多也是根据日本译  相似文献   

18.
读了《梅兰芳与二十世纪》,对徐城北有新的认识。最初读徐城北的文章,看文字功力和文章内涵,又加上那“品戏斋主人”的雅号,以为他是品了半个多世纪戏的老夫子。及至见面,竟然年轻得让人吃惊。后来始知他是40年代著名女记者彭子冈的公子,其父徐盈又是当年新闻界的积学之士,实是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影片在日本各地空前热播,掀起了一股感动大潮,网上的观后感言多达四百多万条。片头有这样一句话: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该片不仅荣获多项纪录片大奖,也改变了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4月25日下午,我从广播电视中得悉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病逝的消息,深感悲痛。我从小就是京剧迷,特别对梅派艺术情有独钟,我觉得梅派艺术太美了。解放前,我曾在上海亲眼看到梅兰芳的两出戏,一出是《樊江关》,另一出是《贩马记》。我深深被他的艺术感动。解放以后,他来杭州演出,我又看了他和名小生姜妙香合演的《洛神》,我更被梅派唱腔陶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